川报观察记者 张明海 邓嗣华 王飞 王云 文莎  毛竹菊

84年过去,大渡河依然奔流不羁,汹涌翻滚的涛声震天响。

7月27日,“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A组行进至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乡,站在安顺场乡安顺村下坝道班马鞍山半山处往山下望,即可见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万任站在山腰上,指着脚下的土地介绍:“1935年5月,红军过冕宁到达马鞍山,就是从这里开赴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的。”

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84年前,在这里,17名红军勇士和77名船工完成了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强渡大渡河  17名勇士完成惊天之举

安顺场渡口、大渡河边,矗立着一座“红军渡”石碑。石碑旁,陈列着一只长10.5米、宽2.3米、高2.2米的翘首木船。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告诉记者,这一件复制品就是当年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所使用的当地特有木船。“前面高高翘起的船头,既能减少阻力,保持稳定,也方便船工倚靠。”

不远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高6.26米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体正上方雕刻着红军战士头像,炯炯有神的双眼一直注视着大渡河边的这片土地。

当时,红一方面军进抵西昌后,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已到金沙江一线。而前面堵截红军的川军吗,也正在大渡河沿岸集中。如果红军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其形势将对红军十分不利。

按红军总部命令,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马鞍山,并于当晚成功抢占安顺场。为堵截红军渡河,川军已在对岸筑堡防守。

“当年的大渡河与现在不一样,宽度几乎是现在的两倍,达到300米以上,在白天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船工,要在大渡河5月汛期渡河都有翻船的危险,夜晚强渡更无可能。”周万任告诉记者,在征求当地船工的意见后,红军决定第二天一早强渡大渡河。

5月25日天刚亮,红一营就在大渡河岸边集合准备渡河。在征集强渡大渡河勇士时,一件事情令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印象深刻:“当二连连长熊尚林宣布16名突击队员的姓名后,二连通讯员陈万清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喊:‘我也去!我一定去!’”

就这样,25日9点,在一营营长孙继先的带领下,17勇士每人配备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枪(冲锋枪)、一把马刀,六至八颗手榴弹,分两批次从安顺场渡口出发,驾着从安顺场逃跑川军手里抢夺过来的翘首木船,在机枪阵和神炮手的掩护下,顺着湍急的大渡河斜着向一公里以下对岸的川军驻地桃子湾渡口强渡。

第一船渡过后,勇士们在南岸红军猛烈活力掩护下,猛扑敌群,敌人向北边山谷逃窜。接着孙继先带领的第二船、杨得志带领的第三船也过了河。“整个强渡,除了有4名勇士受伤外,没有人牺牲。”

为红军护航   77名安顺船工的毅然抉择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内墙上,有一张77人名单——这是当年参与强渡大渡河作战的77名安顺场当地船工,其中两名藏族船工李正银和李正强在强渡大渡河后还参加了红军。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成功,直接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而这离不开当地船工们的积极帮助。”宋福刚告诉记者。

名单的左边,是一幅几名船工的合影照。指着左起的第二名老大爷,安顺场本地人帅飞自豪地给记者说:“这是我爷爷帅仕高,当年21岁的他已经是一名有五六年经验的船工了,他参与了强渡大渡河。”

这些船工们为什么帮助红军,有些还加入了红军?帅飞的爷爷生前曾多次向他讲述当年的选择。“24日晚红军夜袭安顺场成功后,红军战士就夜宿在我们家的木板房外避雨,席地而睡、绝不扰民,看到有些红军娃娃比自己还小、穿着破破烂烂,深受感动,再加上红军宣传,晓得了红军是咱们穷人自己的队伍。”帅飞告诉记者,爷爷开门把红军迎进屋,在与红军攀谈的过程中,“得知红军需要寻找船工帮忙,爷爷主动说,我就是船工,第一个报了名,并帮助红军寻找船工。”

和其他7名经验丰富的船工一起,帅仕高参与了强渡大渡河的第一船。“当时,爷爷也很害怕,特别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的时候,但看到身旁的红军战士不停用枪向对岸川军还击的时候,迅速定下神来,把船桨抓得更紧,和大家一起拼命向对岸划去。”

红军的英勇也感染了船工们。在接近对岸桃子湾渡口时,船碰到了河里凸出来的一块礁石“尖石包”,船没破,但已被水冲到岸边附近。“我爷爷和三个船工跳下船来,站在河里拼命地用背顶着船,另外四个船工在船上用篙杆尽力撑着,船才慢慢靠了岸。”

在孙继先带领17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之后,红军又连续找到两只船,在后来加入的总共77名船工的帮助下,用七天七夜运送了7000名左右红军战士到对岸。

如今,石棉县委、县政府正在着力于进一步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资源利用好,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石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84年过去,如今的安顺场已经成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在记者采访时,不时看到有人前来瞻仰当年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壮举,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初心教育。“17勇士的故事在石棉代代相传,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就是‘信仰坚定就是力量、团结同心就是希望、激流勇进就是胜利’,我们正秉承这种‘勇士精神’努力把石棉建设的更美。”石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