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彝海结盟》获奖既是鼓舞,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谈起电视剧《彝海结盟》在2018年获得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该剧出品方、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康说道,透过电视剧《彝海结盟》,如今我们也能感受到长征途中的彝汉情。

人物塑造鲜活

生动再现红色传奇

“就让我们用这海子里的水,以水代酒,对天盟誓,如何?”在静谧广阔的彝海边,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结为兄弟。“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把这面象征着光荣和胜利的旗帜,授予你们。”《彝海结盟》中,小叶丹接过刘伯承手中“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汉彝群众热烈欢呼。

结盟以后,也标志着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正式成立,刘伯承任命小叶丹为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长。电视剧《彝海结盟》生动再现了这段民族团结红色传奇。

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投资拍摄了电视剧《彝海结盟》。该剧由王伟民执导,刘之冰、游大庆、侯祥玲、王辉等实力演员出演,之后在央视八套播出,收视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其中的人物角色引起不少观众热议。

刘伯承作为剧中的第一主角,他遇事不惊、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用自己的先遣作用,与聂荣臻一起巧妙地处理民族关系,并且还坚定地追寻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而在彝族同胞中,从小叶丹到武士拉铁、彝族姑娘阿依诗薇等,并非一开始就接受刘伯承,但通过一系列的感化和成长,他们的态度也逐渐扭转。此外,剧中反面人物国民党军中的刘文辉、邓秀廷、李德吾、邓子文塑造得也十分鲜活,体现出与红军对垒的反动势力的狰狞和强势。各色人物均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让红军长征中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得以生动再现。

结盟一波三折

描述党史上的众多“第一次”

看着红军通过彝区,彝区民众夹道欢迎这几十秒镜头,《彝海结盟》导演、编剧王伟民的心情有些复杂,在研读史料和拍摄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红军过彝区一路受阻,走到结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935年5月,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肖华与红军总部工作团团长冯文彬一道,率领红一军团侦察连组成的工作团开路,进入大小凉山彝区。

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蛊惑宣传,当彝族同胞听说红军将要进入彝区时,便将山涧上的独木桥拆毁,把溪水里的石墩搬开隐藏在山林里,红军只能边行军边砍树边架桥,修整道路。

与此同时,刘伯承和聂荣臻了解彝族同胞对红军有误解,要消除误解必须要先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下令,无论如何都不准向彝族同胞开枪。可彝族同胞仍然不许红军通过,肖华通过通司(彝语“翻译”)耐心地向彝族同胞解说红军的政策,直到遇见了小叶丹的四叔。肖华向小叶丹四叔表示,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区不是打彝族同胞,而是借路北上,并告诉他刘伯承将率领大批人马路过此地,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

其实小叶丹也一直在打听红军的消息,他知道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也知道红军一直严守决不开枪的规定。加上小叶丹的四叔将肖华带来时,肖华告诉小叶丹,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红军同彝族是一家人,于是小叶丹慢慢打消了顾虑,答应与刘伯承结盟,于是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彝海结盟”。

电视剧《彝海结盟》完整地呈现了“彝海结盟”这个长征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党的民族政策的第一次胜利实践、第一张民族政策公告发布、第一支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武装力量成立、第一个长征途中少数民族地区红色苏维埃政权建立等,党史军史上的众多“第一次”都有精彩描述。至此,“彝海结盟”也成为长征历史上的一块丰碑。

《长征》用九个乐章制造出了一个恢弘大气的交响乐场景,重在展现长征中红军冲破层层关卡、战胜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支撑这种恢弘的大场景演奏,《长征》的演出阵势也非常庞大,共包含104人的交响乐团、90人的合唱团、80人的童声合唱团和3位歌唱家。“我们采用这样编排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觉得长征的伟大精神应该放在这样宏大的交响乐场景中,以彰显当年红军的艰辛与不易。”四川爱乐乐团团长赵裕说。

《长征》作曲家张千一曾介绍,这部作品有很强烈的历史感和画面感,比如乐曲开头是兴国的山歌,讲述着红军从江西出发,百姓依依不舍含泪送别的“鱼水情”。在“彝海情深”“红军到咱羌寨来”等章节中,听众能聆听到大凉山苍劲悠然的彝族歌声,也能在羌族、藏族音乐元素中,感受到长征带给四川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后几路红军在征途中汇合队伍,乐曲达到高潮,一幅宏伟的音乐画卷扑面而来。

对赵裕而言,《长征》背后,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吴灵峰看来,长征精神也是一种找回“初心”的精神,“你想象不到,小小的火星,最后可以燎原,战士们当时如果不怀着对初心的坚持,就不会到达最后的终点。所以在当下,长征精神依然提醒着我们的梦想、初心与坚持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