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冰 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蜿蜒坎坷,荡气回肠。其中的艰难险阻、英雄壮举被文艺工作者用不同形式的作品铭记。四川交响乐团和四川爱乐乐团便用磅礴大气的交响乐展现了80多年前那段恢弘历史以及红军战士的“初心”。

《红色丰碑》演出现场。 四川交响乐团供图


用四川民歌串起年轻人的豪情

由四川交响乐团出品的大型交响乐组曲《红色丰碑》,是一段青春的缩影。作为2019年8月即将结项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红色丰碑》以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足迹为主要线索,追忆红军长征中艰险的历程,以讴歌那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理想与信念的红色丰碑,四川交响乐团力邀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杨新民、宋名筑,副教授杨华等“组队”作曲。

在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吴灵峰看来,团队想把《红色丰碑》做成一部“风格浪漫”、写意式的艺术作品,源自参加长征的年轻人身上的“浪漫”。“你想啊,世界上没有一个像中国红军这样的队伍,战士们的平均年龄都在20岁左右,这正是风华正茂、青春无限的年纪,却用这样一种极其艰苦的形式,去追寻自己的革命理想,这里面,有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有一种悲壮的豪情。”吴灵峰说。

在创作上,《红色丰碑》根据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进程,选用当地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序曲和间奏曲,均采用四川民歌《采花》变奏发展,使组曲的四个部分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

比如《赤水河怀想》片段,采用了地处赤水河畔的四川叙永民歌为原始素材、浪漫主义的调性布局与和声语言,以奏鸣曲式为结构框架,融入电影音乐画面式的叙事手段和配器方法,力求刻画赤水河谷的宁静壮美和年轻的红军战士四渡赤水的有勇有谋。

《红色丰碑》演出现场。 四川交响乐团供图


用音符展现长征恢弘场面

如果说《红色丰碑》是为参加长征的年轻人谱写的一组浪漫而隽永的歌,那四川爱乐乐团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则力图用音符展现当年长征的历史恢弘场面。

《长征》用九个乐章制造出了一个恢弘大气的交响乐场景,重在展现长征中红军冲破层层关卡、战胜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支撑这种恢弘的大场景演奏,《长征》的演出阵势也非常庞大,共包含104人的交响乐团、90人的合唱团、80人的童声合唱团和3位歌唱家。“我们采用这样编排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觉得长征的伟大精神应该放在这样宏大的交响乐场景中,以彰显当年红军的艰辛与不易。”四川爱乐乐团团长赵裕说。

《长征》作曲家张千一曾介绍,这部作品有很强烈的历史感和画面感,比如乐曲开头是兴国的山歌,讲述着红军从江西出发,百姓依依不舍含泪送别的“鱼水情”。在“彝海情深”“红军到咱羌寨来”等章节中,听众能聆听到大凉山苍劲悠然的彝族歌声,也能在羌族、藏族音乐元素中,感受到长征带给四川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后几路红军在征途中汇合队伍,乐曲达到高潮,一幅宏伟的音乐画卷扑面而来。

对赵裕而言,《长征》背后,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吴灵峰看来,长征精神也是一种找回“初心”的精神,“你想象不到,小小的火星,最后可以燎原,战士们当时如果不怀着对初心的坚持,就不会到达最后的终点。所以在当下,长征精神依然提醒着我们的梦想、初心与坚持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