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记者 杨娅玲)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兴文县僰王山镇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结合本镇地理环境和土壤特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观光旅游示范点,让乡村越来越优美、人民生活越来越富有。

    高成军和陈怀泽都是兴文县僰王山镇当地的村民,现在,他们在家门口的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务工,不仅照顾了家庭,还多了一份务工收入,小日子越过越好。回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直被称为“槽坝田地”的水泸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泸坝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路都是些小路,我们的田块也是弯弯曲曲的,也不成型。老百姓都是以手工作业,牛来犁田,半桶打谷。经过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这种战略,我们这个地方的路、田、农户有很大的改善,我们这个地方增强了机耕、机种、机播、机收的一系列。现在的乡村振兴,主要是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打造我们的旅游业。”僰王山镇群会村党支部书记黄金全是水泸坝的见证者,他亲历了水泸坝从穷乡僻壤到现代农业公园的蝶变,这一切倾注了党和政府的智慧,也寄托了村民们的希望。

    2018年,兴文县投入资金1.04亿元,打造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该农业公园覆盖了水泸坝和群会两个村,核心区规划面积5000余亩。镇党委牢牢把握宜宾市打造“宜长兴”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契机,把水泸坝这片“槽坝田地”建成了集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科普示范、特色养生、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并命名为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成为兴文乃至全市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景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形成了“春挖竹笋、夏摘青梅、秋闻稻香、冬酿红粱”的四季有风景、季季有收获的产业格局。入园路、产业路、高标准农田、田间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富硒水稻、富硒红粱、富硒杨梅、富硒油菜等农作物独具特色;建成了世界富硒大米博物馆;延伸了富硒农产品原产地精深加工产业链,其中,泸硒牌富硒大米荣获兴文县“石海十珍”“优质旅游商品”等称号,被评为“宜宾市优质品牌农产品”,现已远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

    “这个产品之前的品牌价值就是两三块钱左右,还不是很好卖,我们通过打造包装进行推销以后,我们现在售价是18元一斤。”僰王山镇副镇长吴小龙高兴地告诉记者。

    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只是僰王山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同样,紧邻水泸坝的永寿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永寿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近年,该村借助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东风,如今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路。2016年该村脱贫摘帽,可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该村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翠冠梨,2018年果树试挂果,投产10万斤,收入达到了50万元。

    黄明均是最早一批加入翠冠梨种植的村民,2018年翠冠梨投了产,翠冠梨种植让他尝到了丰收的“甜味”。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优化我们翠冠梨管护,通过线上销售和线下自由采摘,包括亲子游、研学游带来的游客,让我们的永寿老百姓,钱包更鼓,笑容更灿烂。”永寿村第一书记黄宏武说。

    与此同时,僰王山镇党委政府结合该镇实际,因地制宜,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竹产业、山地乌骨鸡、猕猴桃、食用菌等种养殖业,围绕打造万亩富硒农业、普及亿年地质科普、挖掘神秘僰人文化、构建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定位,形成“1+3”产业布局,即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在全镇规模化发展竹、富硒水稻、翠冠梨三大产业,持续做优做强猕猴桃、黑山猪、中药材、食用菌、大头菜等特色产业,打造“泸硒牌”“紫彩凤”“僰国黑山猪”“永寿梨”等产品品牌。兴文县僰王山镇通过夯基础、壮产业、兴城镇、强旅游、惠民生、促和谐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让新时代的僰王山镇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乡村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