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继2013年成都市体育中心发现隋唐时期中央公园摩诃池以及明代蜀王府一角以后,成都东华门遗址迅速破格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22日从省文物局获悉,从2015年至201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再度对体育中心球场以及南面进行考古发掘,再次发现大面积的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遗存以及隋唐时期摩诃池边的池苑建筑。据介绍,其中的明蜀王府遗存,包括人工开凿的水道、道路、桥梁以及一个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水池等,它们属于蜀王府的后花园。此外,蜀王府的宫墙也有一段被揭露出来。

当年,耗时八九年修建的蜀王府,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记者近日独家探访了考古发掘现场,一起来穿越古代,感受当年的蜀王府的宏伟华丽吧。

据介绍,此次发掘的遗址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就是蜀王府遗址。

明代琉璃套兽

明代琉璃天马

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7岁的儿子朱椿为“蜀王”,镇守明朝西南地区。3年后,朱元璋派景川侯曹震等人赴成都主持营建宏伟华丽的蜀王府,也就是成都老百姓口中的“皇城”。1390年,蜀王府宣告竣工。这座蜀王府规模雄伟,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美,而且它比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修建的时间还早。整幢建筑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在蜀王府先后生活过的蜀藩王共计10世13王。蜀王府在明代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宫墙颓坏,三次火灾,经过两次维修,但未遭大的损坏。明末张献忠攻陷成都,建大西政权,曾一度据王府为宫,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遭毁灭性破坏,存续时间长达256年。

明代蓝釉刻划龙纹碗

明代宣德官窑青花大碗-1

明代蜀王府内发现的窖穴建筑

明代蜀王府苑囿区的拱桥基址

摩诃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东华门遗址发掘的蜀王府建筑群,主要由城墙、道路、河道、凸台、踏道、桥梁、木构建筑、水池、台榭、码头等各类设施组成,功能上主要是宫城内的苑囿区,占地范围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超过24000平方米。出土遗物包括陶瓷器皿、建筑构件、铁器、木料、动物骨骼、植物果核等,其中的几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瓷器,为明代宫廷瓷器中罕见的精品。

摩诃池沿岸的隋代排水沟

摩诃池沿岸的唐代排水沟

此次发掘,还在成都体育中心球场内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水池遗存。从南面的层层建筑一路向北,可以通过人工开凿的水道行至池边。这些红砂石护岸的人工河河面极宽,完全可以荡舟其上。

遗址南面则主要是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

唐代莲花纹瓦当-1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池开凿于隋代,相传为蜀王杨秀(573-618年)展筑成都子城的取土处,池名得自梵语。唐代中叶以后,此池声名渐起,已为城内一大胜景,是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宴饮和游玩去处。除却园林景观的功能外,摩诃池亦为唐代成都全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保障。五代前蜀立国于成都,王建改摩诃池为龙跃池,王衍又名宣华池、宣华苑,大兴土木,环池修建宫殿,一度成为皇家园林。后蜀孟昶在位时, 于宣华苑广植牡丹, 故又名“牡丹苑”。两宋时期,尽管摩诃池的范围已开始缩减,但仍不失为城中一大盛景,名仕往来者依旧络绎不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营建蜀王府,填池以做基础。东华门遗址发掘的摩诃池池苑园林,建筑年代从隋唐至两宋,延续600余年,主要有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建筑构件,基本展现了池苑东岸一带的建筑格局面貌。

东华门遗址的发现,充分表明这里自战国末年以来,即为张仪所筑大城的核心生活区,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或文献记载之“摩诃池”的确切存在。尤其是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和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参考依据,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同时也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脉所在。

图片由省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