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寰

日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非医生陈亿,在圣普为一名出生仅1个月的婴儿实施手术,成功将这名患有“腹壁缺损,腹壁疝”的婴儿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例手术也创下了圣普当地年龄最小患者的记录。手术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让更多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由于圣普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很多重病患者要么选择到葡萄牙就医,要么只有选择放弃。这位患者的家境贫困,到葡萄牙就医并不现实。陈亿认为,尽管手术的难度很大,但希望放手一搏,尽最大努力挽救患儿的生命。他与儿科,普外科,麻醉的医生进行了多学科讨论:由于宝宝的病情复杂,手术需要分多次才能完成。

为一个月大的婴儿插管,就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一项艰难的挑战,而这只是一系列艰难手术的第一步。第一次的手术还算顺利,但接下来确是危机重重,因为第一次气管插管后导致喉头水肿,无法再次气管插管,宝宝的生命体征迅速下降。陈亿来不及换手套,立马对孩子实行胸外心脏按压,他利用在华西医院急诊综合培训学习的技能,在辅助光源的帮助之下顺利成功插管,看着宝宝的氧气饱和指数从70%一点点上升到100%,大家终于缓了一口气,喜极而泣,几个在场医生不禁热泪盈眶,一个生命在大家的爱心接力下得到了延续。

就在大家以为虎口脱险时,第三次手术又遇到新的问题,连续2次手术后宝宝输液已经找不到血管,只能找大的血管才能输入液体。陈亿队长建议试试“股动脉切开置管”。然而,对于一名刚刚满月的婴儿来说,要想找到股动脉非常不容易,经过40分钟的艰难寻找,仅有几毫米的股动脉终于显露出来,为接下来的麻醉提供了条件。经过多次手术之后,宝宝巨大腹壁缺损已经基本拉上了,婴儿的生命得已挽救。

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战役”,除了援非医护人员们高超的技术之外,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执著,对圣普老百姓的关爱。截至目前,宝宝在儿科监护室医生的悉心照料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非常感谢中国医生,是你们救了我的孩子。”宝宝妈妈和家人用比较生硬的英语对医生说。谈及这次顺利对1个月宝宝进行综合性治疗,陈亿表示,这得归功于援圣普医疗队利用多学科团队协作,也是儿科、麻醉科、普外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与死神赛跑的案例,在圣普国家医院经常都在上演。陈亿和他的战友们,凭借高超医术和国家使命,一次又一次地实现自我挑战。

从2019年1月到圣普至今,陈亿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工作了还不到6个月,但是中国医疗队已经深受当地人的尊崇。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一些远离圣普(首都)的患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救治,于是,陈亿将医疗车开往圣普的各个城市,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活动。很多圣普当地群众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喜欢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因此心血管疾病较为普遍,为了让人们接受健康的饮食习惯,陈亿专门制作了饮食结构图,向群众们宣传“慢病管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