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2日,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举行。会上分析了四川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态势,部署了新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四川日报特发四篇评论员文章,值得收藏。



1


科学把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方位


——一论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科学把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方位。


四川是历史上最早置县的地方之一,目前是全国县级行政区数量最多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从“粮猪安天下”解决温饱问题,到深化农村改革奠定农业大省地位;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造就大批民营企业;从建设新城新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到优化空间形态推进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在我省各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省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时代,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呈现出新的变化。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县域更为突出,集中体现为城乡区域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要求我们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阶段下,县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更大,但内在潜力也很大,要求我们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趋紧的要素条件下,县域经济既拥有绿水青山等良好发展本底,又面临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发展的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要求我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多依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的空间结构下,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明显加快,二元结构加速向融合发展转型,要求我们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国家开放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交互演进的开放态势下,身处内陆腹地的县域走向了开放前沿,点状孤立的县域经济走向了块状联动,要求我们主动融入内外经济大循环,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县域经济已进入总量跨越、质量提升、动能转换、城乡融合、开放协同的关键发展阶段,这就是我们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握的时代方位和逻辑起点。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稳定器、资源要素贡献者、生态环境涵养地、社会治理主阵地的地位作用进一步突显。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辩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态势、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依靠发展破解难题,朝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动能转换实现突破、财政保障显著增强、民生水平持续改善的目标加快迈进,努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发展


——二论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特色之争。


各县(市、区)的自然禀赋、历史人文、产业基础不同,决定了发展路径的差异性。实践证明,一个县要想当上全能冠军很难,但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夺取单项冠军则完全可能。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弯道超车、追赶跨越的关键节点,尤其需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选择自身最擅长的赛道,坚定不移推动特色发展。


推动特色发展,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是一项基础性方向性的工作,属于总体性指导性的要求。我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把183个县(市、区)划分为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四类,分别明确了主攻方向。各地既要对号入座,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发展路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一县一策的要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推动特色发展,要坚持转化优势、创造优势。善于转化和创造优势是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优势只是发展的外部条件,不会自然而然变为价值,关键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转化文章,把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决不能抱着“金娃娃”受穷。同时要摒弃基础影响论、区位决定论、条件制约论,敢于和善于无中生有、有中创优,培育发展新优势。


推动特色发展,要坚持区域协同、强县引领。县域经济不是“县级经济”“县内经济”,不能囿于县域行政边界,搞成了“孤岛经济”。要坚持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为引领,统筹行政区划空间和经济地理空间,推动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区域板块,形成协同联动的特色经济带、特色产业集群。沿江、沿山、沿路等区域和毗邻的县(市、区)要打破行政壁垒,拓展经济边界,一体化抱团发展。但协同发展不是低水平均衡,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必须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来引领带动。


推动特色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现在不少县特色产业渐呈规模化发展趋势,但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大能级,还有一个比较长的培育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育特色产业、巩固发展优势,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性,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区域布局、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等因素,选准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抓下去。


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更是竞争力。只要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紧紧扭住特色落地项目、培育产业,就一定能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


精准施策抓好重点任务


——三论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县是最小的战略单元,也是最大的战术单元。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从战略上统筹谋划,也要从战术上聚焦发力,扭住重点精准施策,以过硬举措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各项任务。


产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必须让产业“扛大旗”“挑大梁”。培育壮大产业,不能追求“大而全”,更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全省产业体系,找准主攻方向和细分领域,瞄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中精耕细作,为县域经济装上一两台强劲的发动机。


培育壮大产业,要做到“喜新不厌旧”,切实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对新经济,只要自身有条件、看准了,就放手去干,对那些市场前景广、生命力旺盛的传统产业,要舍得给政策大力扶持。培育壮大产业,还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建好园区这个产业发展承载地和主战场,用好民营经济这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突出解决好路、水、网等瓶颈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是当务之急。路的问题,重点是畅通联接对外大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和畅通联接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水的问题,重点是兴水利、除水患;网的问题,重点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政策措施,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按照既定部署,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投资,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省有2500多万农民工,不少有技术、有资源、有眼界,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资源,要科学把握逆城镇化的最新演进趋势,坚持“回引”“输出”并举,全面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还必须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观念,着力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必须守住民生底线和生态底色,让人民群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精准施策抓好重点任务,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工作的针对性上下更大功夫,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4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


——四论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依靠上级“开小灶”的空间不大,改革才是关键一招。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启示,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发展动力。四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和先行省份之一,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当前,面临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带来新挑战的县域经济,只有坚持发展牵引和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发展牵引和问题导向,就是要在实施既定改革部署的同时,推出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改革举措。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中央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部署,有条件的市县要在省直有关部门指导下先行先试,积极争取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沉睡资本”。深化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改革,针对资源开发红利分享不够、就地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资源大县要用好国家支持资源就地转化、利益共享的政策,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发展、惠及当地群众相统一,让资源所在地和迁居群众从中受益,不能再走“资源拿走、污染留下,利润拿走、问题留下”的老路。深化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合理举债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堵后门、开前门,健全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机制,支持规范开展市场化合理融资;探索省市县三级平台公司合作模式,更好发挥投融资、盘活资源资产的功能作用;通过深入推进县域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深化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改革,一手抓“定向培养”,一手抓“柔性引才”,解决人才缺乏这一困扰县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基层人才评价特殊支持政策,拓展基层人才成长空间,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开放也是改革,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倒逼改革。推动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向县域延伸,支持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开放潜力较大的县(市、区)创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持争创更多国家级开放口岸。培育一批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健全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支持跨区域、跨省域建设一批“飞地园区”,支持省际交界处的县共建合作园区。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举办重大展会,支持县(市、区)参与全省重大经贸投资促进活动,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置身新的历史关头,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性地抓一抓、推一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赢得主动,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更好地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夯实底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