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边钰

“风情雨露生腕底,望中景物应笔收”,在我国“新山水画”的代表性画家傅抱石心中,四川是他亲切的第二故乡。《大渡河》《峨眉处处有歌声》……细品这位巨擘笔下的四川山水,或气势磅礴,或植物葱郁,却都饱含眷恋之情。为何傅抱石爱四川爱得深沉?7月19日,“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之“傅抱石写生漫谈”在成都画院举行。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揭开了答案。当天的讲座中,黄戈以傅抱石山水画写生为切入点,简明清晰的梳理、概括、阐释傅抱石画风发展的图式变化以及背后的审美取向。同时他还从宏观的视角,总结傅抱石写生的基本特点和实践成因,让听众感受到艺术大师傅抱石先生独具魅力。

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

“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在傅抱石眼中,四川不止是一个地理符号。群山大壑,深谷涧溪,四川的山水滋润着傅抱石的创作激情。从他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入蜀创作,是傅抱石画风转变的关键点。蜀地雄奇苍秀山水熏染着他的才思,让他创作出大量关于巴蜀山水的画作,《大渡河》、《巴山夜雨》、《二万三千里写生·眉山乐山大佛》……黄戈介绍,对于同时期其余画家而言,在四川采风创作时,可能更重视表现四川的景色。但对于傅抱石来说,四川却是一种情和意。他把四川山水产生出的灵感,提炼出他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和艺术符号,“傅抱石不是简单为了画峨眉而画峨眉。在这里,他实现了自己的艺术飞跃和所有前期艺术沉积的爆发点,从而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为什么他称四川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傅抱石年轻时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不仅没有使他被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所束缚,反而成为了他创新的积淀。得益于他对传统的研究和摹写,才有了他独有的“抱石皴”。在傅抱石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详细地剖析了自己的作品,风趣地提出:“文人画”三字,为中国画的三原则,文指文学上的修养,人指高尚的人格,画指画家的绘画技巧。他认为“一幅画就应该像一首诗、一阙歌或一篇散文”,作画不是玩弄技巧而应从画的主旨表现出发,再考虑工具材料等,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

这样的理解,深入在傅抱石的画作中。譬如,在他的《峨眉处处有歌声》中,黄戈解析到,参天峨眉高耸不见顶,云雾轻薄缭绕。虽然命名为《峨眉处处有歌声》,却不见唱歌之人。放眼画中的郁郁丛林,却仿若有隐隐歌声欢悦传来。整幅画实虚之间,意蕴无穷。

我的写生都是鬼画符

外出写生,是绘画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傅抱石曾用四个步骤总结写生的特点,即“游、记、悟、写”。其中,对于山水画家来讲,“游”是指深入细致地去观察,而这里面重在“深入”二字,要深入了解,并在生活中激发作画热情。黄戈在讲座中提到一个关于傅抱石写生的有趣细节。他说,如果遇见大山,傅抱石从不会登山,他最常做的就是在山下观察,“他恐高,而且有点胖,再加上当时的旅游条件不像现在,上下山并不便利”。

傅抱石写生,也并不是拿一个画板,坐在一个地方,然后开始写实描画。“我的写生是鬼画符,画天书,是记录性的!”傅抱石弟子黄名芊曾回忆傅抱石写生并创作《漫游太华》和《待细把江山图画》两幅名作的过程。傅抱石曾在青柯坪一待数小时,精心观察太华西峰奇俏无伦的雄姿和烟云数小时。在傅抱石的速写本中,他不注重太华东西两侧珠峰的形似,却非常留意山石结构,线条概括极为生动。同时,画中记有文字,如色彩黑、翠等。

现在我们现在欣赏实际创作出来的《漫游太华》和《待细把江山图画》中,可见华山山刃劈立,云彩飞动、气势磅破,仿若一座有生命气势的华山跃然眼前。“傅抱石写生讲究目识心记,重在记住一种感觉,也就是古人讲的胸中有丘壑。”黄戈说,傅抱石曾反复提到绘画不用照相,照片的东西是面面俱到,“而写生需要把最感动的记在心里,马上画出来。”

黄戈还强调,在傅抱石看来,山水画种的笔墨感觉,是中国画的民族性和本质性的东西,是一种语言的边界。对此,傅抱石非常谨慎,他一直强调他不敢离传统太远,也在自己的很多文章里反复,他的创新都是小心且严谨的。这种严谨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颇具气势的《西陵峡》作品中,两边是纵横的山脉,中间一叶扁舟。“别看这画中的船小,仔细看,你可以看到傅抱石用炭笔描摹出船细节的精细感。”黄戈提到,通常来讲,傅抱石一个成熟的构图会画几十张,来反复表现和筛选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