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7月13日下午,成都文殊坊散花书院,长期关注佛教石窟的成都摄影家袁蓉荪,在此举行《佛窟中国》新书分享会。

袁蓉荪第一次和佛教石窟亲密接触,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他跟表叔骑着摩托车走了一整天来到大足石刻,拿起海鸥4B型相机“走马观花”地拍了两卷胶卷。“石刻造像的精美绝伦,佛菩萨威仪中的慈眉善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摄影慢慢走进了袁蓉荪的生活。2005年一次行走乡间古道的探寻之旅中,他偶然发现一龛荒山草丛中长满苔藓的古代石刻造像。“石像虽风化残损,但慈祥的微笑隐约可辨,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过,让我就此萌发探寻拍摄古代石窟的念想。”

时至今日,袁蓉荪对佛窟的拍摄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为此,他时常爬山涉水、披荆斩棘,踏足那些多年无人行经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苦、这些难,我反而觉得做这件事没有意义。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近年来,袁蓉荪相继推出了《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空谷妙相——时光里的中国佛窟》《妙相集》等著作,还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主题摄影展。对他而言,“佛教石窟不仅刻在崖壁上,更刻在自己心里”。

拍摄佛教石窟,袁蓉荪并非唯一一人。他的作品为何获得青睐?《佛窟中国》新书分享会上,著名文史学者魏学峰道出了其中缘由。“袁蓉荪的角度不同,他反映的是佛窟和守护佛窟、守护历史的这批人的现状,以及历经千年沧桑后,佛窟仍在对我们诉说什么。”在他看来,袁蓉荪的作品不仅有美学价值,更是一次文化考察,对佛教艺术研究、对考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都有助益。

“让我感动的是,袁蓉荪不光是拍风光,更让中国传统摩崖石刻充满了人间烟火。”著名雕塑家朱成认为,袁蓉荪的拍摄可以说“前无古人”,也有可能“后无来者”,因为不少拍摄对象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边缘。

这也催促着袁蓉荪加快步伐。据他介绍,《佛窟中国》还将推出精装版,随后便着手进行英译和出版工作,让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遗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