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6月2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出炉,这是国家层面画出的成渝“双圈”交通一体化“蓝图”。它将给“双圈”建设带来什么影响?就四川发展现状来看,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补齐哪些短板和弱项?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建设交通“第四极” 推动成渝地区重构开放格局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六大主要任务,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重点工程和建设任务明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未来的空间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和人口布局形成重要的先导引领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认为。
要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交通的内联外畅是基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多种交通方式综合配套,将推动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部、西南、西北等地区互联互通,为四川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提供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设施互联互通、运行智能安全、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对外开放通道通欧达海、立体互联,重庆、成都国际门户枢纽联通全球,运输组织水平、创新能力、体制机制一体化合作国内领先。
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看来,这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使命。“此次出炉的《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交通规划全国一盘棋思想。”汤继强说,未来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成渝地区要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在国家交通战略的大格局中,成渝地区也要成为交通强国的第四极。交通建设将推动成渝地区重构开放格局,推动四川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成为泛欧泛亚开放、南向合作与西线发展的一个桥头堡,为四川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水陆空全面发力 做强内陆“无水港”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四川地处内陆,不靠海不沿边,很多地区处于高山峡谷地带,交通建设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经过2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出川主要干线、通道已经形成,但这还远远不够。”盛毅表示,以高铁为例,目前我省的高铁运营里程相对较短,与贵州、广西等西南省区都有差距。
对外交通是明显的短板和弱项。戴宾认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四川需要建设更加通畅便捷的多向出川战略大通道,支撑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包括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向东强化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向西打通进疆入藏大通道,向北巩固提升川陕通道能力,同时还要打造“空中丝绸之路”。
城际间的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市州之间的主要干道已基本畅通,但随着物流人流增大,公路等级、交通的便捷性需要提升。”戴宾建议,要构建城际之间多方式、多路径通道群,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织密高快速公路网,实施普通国省干线扩容提质。此外,还需要提升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力和运输服务质量,包括建设立体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推动跨运输方式和跨城的客运一体化发展等。
在水路方面,《规划》中提到,目前长江上游内河航道能力受限。要加快建设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河段、羊石盘至上白沙水道、渠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岷江犍为、龙溪口等航电枢纽。
“除了恢复长江水运以外,岷江、嘉陵江、涪江,也正在建设一批重点水运基础设施,未来需要结合这些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考虑如何与长江航道联通等问题。”盛毅说。
在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中,《规划》特别提出,要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江、陆海等对外运输通道加速形成,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全面推进沿江高铁建设,推进实施一批普速铁路,恢复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而在航空方面,《规划》提出要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重点提高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国际枢纽竞争力。
专家普遍认为,以铁路港和航空港为代表的“无水港”建设,将是内陆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的航空港在人流和货运流方面,有特别好的基础。随着天府国际机场通航,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汤继强说,“无水港”建设能够让四川弯道超车,后发先至,这是发展的一个动力源和增长极。
在建设和运营方面,汤继强表示,需要争取国家赋能、做强产业支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建设效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1229611 2021-06-22
有盼头
秦岭跑者 2021-06-22
有盼头
福到 2021-06-22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