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潇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6月18日8点不到,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龙塘村书记张安富就出现在了村委会。去年,由于村级建制调整,原龙塘村和小街村合并,张安富被选举为村书记。上任半年,手底下管的人口多了,区域面积大了,肩上的压力也大了,“每天要想着怎么给村民们带来更多实惠。”

米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6月2日,攀枝花出台26个专项方案,提出了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完善乡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构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1+26”政策体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夯实底部基础。

产业有特色,乡村发展有“底气”

“我发现村里虽然有旅游资源,但却留不住游客。最近大伙都在思考,怎么再提升一下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让龙塘村独有的优势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张安富不担心“露怯”,翻开笔记本说道。

两村合并后,依托原龙塘村“颛顼故里——龙潭溶洞”旅游名片,村里引进专业餐饮管理公司,再盘活原小街村的闲置房屋,利用“康养旅游+特色餐饮”的产业模式,带动本地农户就近务工、开办乡村民宿,但张安富认为,村里的特色旅游产业还有更多空间。

米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眼下抓牢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就是要为乡村振兴赋能。其中,盘活用好闲置资产,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至关重要。”在攀枝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唐旭光看来,发展起适合各村的特色产业,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原来的村委会修建的比较好,地理位置也非常不错,村党委决定将闲置的房间改造出来,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康养民宿。”盐边县红格镇新民村党委副书记石晓玫介绍,这个投资280万元的项目,通过对现有设施的提升改造,可以在村委会周围打造出8套特色康养民宿。

作为盐边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近年来,新民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4500余亩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玉米、四季豆、西红柿等早市蔬菜,以及沃柑、芒果、莲雾、桂圆等特色水果,将优质特色农业培育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解决农户销售渠道零散,产量大价格低,品质参差不齐的实际问题,村集体经济修建约2000平米果蔬交易转运场。

“果蔬交易转运场建好后,将以‘场地租赁+提成’的方式赚取收益。转运场将辐射周边的益民村、鲊石村、永渔村等5个村的农产品进行集中运转,涉及农户2千余户,果蔬基地3万余亩,年转运量达1万吨。”石晓玫说,去年,新民村人均纯收入2.5万元,同时,利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级活动阵地闲置资产,建起的这2个集体经济项目,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民生有保障,乡村生活更幸福

“没想到住院10多天,做了手术,自己只花了200多元钱。”5月12日,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村民王勇清准备出院,坐在病床一角,同正收拾东西的妻子念叨。

王勇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月底,他因鼻窦炎手术住院,期间,检查费、床位费、化验费、手术费等共计7000余元,享受医保报销、医疗救助等政策后,自己仅承担了200余元的医疗费用。

“脱贫攻坚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家里劳动力一生病,就没了主心骨。因此,确保医保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唐旭光介绍称,去年全市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100%,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实现100%报销。

为此,在26项措施中,明确到今年底,攀枝花要全面完成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每个乡镇办好 1 所达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 1 所达标村卫生室。”攀枝花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做好人员整合,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彰显治理效能。

今年,聚焦涉改乡镇和行政村的教育发展,攀枝花重点推进撤并整合生源严重萎缩的小规模学校。盐边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股长张国军告诉记者,赶在9月开学前,全县27个小学教学点要撤并,其中大多是近几年没有学生就读的“空心学校”。

“之前不少闲置校舍仍然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很多教学点师资配备也跟不上。学校撤并整合后,闲置资源将被进一步转化利用。”攀枝花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唐瑞金表示,将加快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未来5年,一批特色示范学校将被陆续创建起来。

文脉有传承,乡村振兴有“里子”

如今走进盐边县昔格达村,行走在乡村小道上,格外令人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独属于乡村的气息直愣愣扑面而来,却又毫不“违和”。

“二十四节气”图、 秋收农耕图、3D牛棚等充满乡野味道的图画,被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在路边的垃圾桶、配电箱、小路的拐角处……“从2019年5月开始,我们邀请格美达公司学生来村里作画,在保持乡村原有的风貌上,把村里的墙体及配电箱进行美化提升,把这些墙变为会‘说话’的墙,用艺术的方式为村庄提亮增色,展示乡风文明。”昔格达村党总支部书记杨佐元说道。

王东 摄

“自从建好了综合文化站,排练厅有了,楼下的广场也天天有人健身,大伙农忙之余有地方休闲娱乐了。”说起乡上的综合文化站,啊喇乡啊喇村村民罗新红特别满意,“大伙快乐多了,纠纷自然就少了。”

以前,啊喇乡文化站功能少,装修也不好,文化活动进展比较慢,更多地是“占个位”。而现在,仁和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同啊喇乡文化站合作,将乡文化站作为分馆,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图书馆和活动室都是新装修的,下一步我们还将把门前的广场与市场进行改造,利用大型活动,传承好啊喇乡的传统文化。”啊喇乡文宣中心主任张正美说。

“乡村孕育了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那乡村就很难振兴,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也缺乏灵魂。”谈及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时,唐旭光直言,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的时间更长。“挖掘整理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中心乡镇文化综合体,建设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样板村镇,给乡村振兴再添一份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