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王成栋 徐登林 王代强 祖明远


县域强则区域强,县域兴则区域兴。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四川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基础所在。


川报观察推出“记者一线行·县域经济看‘县’象”专栏,派出记者兵分六路,赴全省多个县(市、区)采访,并邀省内外专家学者一起,从产业带动、基础支撑、民生优先、改革引领、环境优化等维度,观察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不同路径和实践,呈现四川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县”象。敬请垂注。


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的民族特色活动。四川日报记者祖明远摄 四川日报制图/朱濉

乡愁,既是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的依恋,又是一座城、一个区域的独有特点和记忆。

这些独有的特点和记忆,如果不重视保护与传承,这座城这个区域的辨识度会日渐模糊。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如何盘活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近日,记者走访了攀枝花市米易县、绵阳市北川县、甘孜州康定市,试图解锁当地留住“乡愁”的密码。

守青山

守住“绿色基本盘”,围绕森林做康养文章

7月4日上午,记者抵达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白洼森林康养基地,清凉的山林气息扑面而来。当天,“清凉度假·在米易(第二季)体验行”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5年前,眼前的康养基地还是一片到处是“斑点”、仍有近半土地没有绿化的荒坡。5年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植树造林,白洼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0%,成为当地一张旅游名片。去年,基地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靠山就要吃山。其实,米易围绕森林做康养文章已经多年,目前有64.3%的森林覆盖率。去年,米易一年接待的游客已突破53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3亿元,均位居同类型县城前列。

米易梯田

“靠山吃山”的前提是守住“青山”。地处高温干燥的干热河谷,米易想要守住“绿色基本盘”并不容易。

云端秘境:米易县马鹿寨

当地的做法是,增绿和管绿并重,不断做生态加法。从2015年开始,当地结合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依据水系、路网分布情况,先后实施河滨景观长廊、健身绿道等系列城市绿化工程,先后把20多块荒山荒坡变成绿地。在此基础上,米易基本消除了荒山荒坡,实现“有山皆绿”。

米易县城一角

管护层面,将全县八成林地纳入天保工程管护范围,核定每块山林的管护责任和管护者。从2015年起,米易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拿出千万元,单独设立城市园林绿化管护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园林绿化管护,进而扫除了城乡绿地的管护死角。

“森林是我们最宝贵的发展资源,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发展优势和底气。”米易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当地的生态保护力度,只会越来越强。

护绿水

“环保先行”,项目开工运行均要遵守这条铁律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守护一江清水,是生态功能区县的首要责任。

“一滴污水都不能流出去!”7月2日中午,眼看着雨势变小,陈永强赶紧披着雨衣钻进了村里的污水处理站,查看管网情况。这位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村支书说,近期雨水较多,污水外溢风险增加。

作为康定市首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地处大渡河支流的色龙村至今仍未全面开放。早在年初,投资400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就已投入运行。陈永强说,当时,村民对此有看法,认为这是“浪费钱”。但投入使用后,污水站日处理量始终在30吨以上。看着脏兮兮的污水变成汩汩清流,村口的小河依然清澈,村民再也没了质疑声。

“生态地位决定了我们每走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康定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张建利说,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康定境内提供了大渡河干流两成以上的流量,关乎流域内数百万人生态安全。

3年前康定明确,无论上什么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都必须坚持一条铁律:环保先行。因为这条铁律,3年来当地拒绝落户的项目和关停的产能每年起码能带来上亿元收入。

“但我们不后悔,守护母亲河一江清水,我们责无旁贷。”康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3年,康定的GDP、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境内的大渡河、瓦斯河、力曲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二类,符合直接饮用水标准,4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8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源也全部保持零污染的状态。

保传统

发掘特色文化、手工艺,提高当地文旅产业辨识度

“我的家乡……有美丽的山梁……淳朴的姑娘……”7月3日傍晚,夜色降临,北川县曲山镇石椅羌寨广场上,上百名羌族群众围着广场欢快地跳起舞来。广场周围,上千名游客陆续加入其中。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北川第一个完成风貌再造的村落,石椅羌寨从一 开始就确定了以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过去的10年,石椅羌寨的旅游业一度遭遇挑战。究其原因,是随着周边生态度假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石椅羌寨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旅游附加值低、文创类产品单一、民族文化不鲜明等短板逐渐显现。用石椅村村支书陈爱军的话说,是“外地人来了很失望,觉得不像是个羌寨”。

北川县竹编大师在笔筒上绘制四川日报字样

去年开始,石椅村与周边村镇合作,逐步走上“生态+特色文化”的旅游新路子。

通过民俗专家发掘与研究,石椅羌寨增添了十多个民族特色舞蹈、民族特色歌曲、特色民俗活动等。这让此前“住一夜就走”的游客逐渐“留得更久一点、消费更多一点”。

相距石椅村不远,擂鼓镇楠竹村拥有万亩楠竹。两个村联手合作,不仅开发出旅游路线,还围绕竹子做起了文章,利用竹材开发建材、竹笋制品和竹文创产品。

北川竹编工匠工作中

“我们把羌绣用在竹制品上,一个笔筒就能卖到60元。”楠竹村村支书黄安银说,如今,手工礼品加工制作,已成为生态旅游接待之外的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县域经济发展中,北川有两张王牌,一个是生态,另一个就是民族特色文化。”北川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郭志武说,近年来,通过挖掘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北川已陆续开发了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民族特色让北川文旅产业有了更鲜明的辨识度。去年,北川共计接待游客768万人次。整个北川县,从事羌绣和竹编等手工艺品从业者超过两万人,是餐饮、接待从业者的3倍。

【智库】

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

小而美 小而精 才是县城该有的样子

最近,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在各生态功能区县调研发现,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开始修正过去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偏差。例如,核查登记名木古树、古建筑,落实维修管护经费和人手等。这让他备感兴奋。

“这是好现象。”李晟之说,县城就该有县城的样子,这与追求承载更多附加功能、做大规模的大城市并不一致。对于县城而言,一味贪大求洋,不仅没有让县城更高端,反而让其变得更为普通甚至庸俗。

什么是县城该有的样子?“小而美,小而精。”李晟之说,美,意味着生态环境良好;精,意味着尊重历史和现实,山川河流、建筑道路、人文风情能够完整地展现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特点。这样的县城,才能真正留住游子,吸引外来者。

如何让县城“小而美,小而精”?李晟之认为,在决策层就要转变思想,把县域既有的山林、湖泊、传统文化、名木古树和老建筑等,从可供开发的“香饽饽”变成必须传承与保护的珍贵资源。

同时,各个县还要有自己的主打特色与招牌。“四川有100多个县城,不少县城抓一把黄土都有历史的厚重。但这种厚重怎么转化,怎么去彰显,还需要费一番心思。”李晟之说,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真正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拿出真金白银,真正做到该保护的保护、该传承的传承、该保留的保留;“有所不为”,就是敬畏自然、尊重历史,但绝不守旧,尝试用现代技术与手段保护山林、河流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

【切片】

什邡:用磷石膏废渣做出新产业

川报观察记者 雷倢

7月2日下午,伴随着一阵阵加油声,一场足球赛在石亭江边的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开打。

以前,这里是一堆堆“起风臭三里”的磷石膏矿渣。通过堆体削平、加固、物理隔绝和地表绿化,矿渣堆场成了足球场和花海,仁和村也变成了热门景点。

“变废为宝”,是什邡这个化工重地守护生态的关键词。

磷石膏是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的“副产品”,它的处理是个难题。作为全省化工业聚集地,什邡有这样的磷石膏矿渣场7个。随着环保力度的升级,这些“老大难”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

什邡打起了磷石膏再利用的主意。2016年开始,在政府部门的牵线下,当地组建了由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工程建设公司等单位组建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建立市级激励机制,承诺企业每“消化”1吨磷石膏可获1元补贴。

什邡以磷石膏为主要加工对象的企业和生产线拔地而起。

“生产线要全力开启了,今年消耗一万吨磷石膏没问题。”7月3日,谈到最近的行情,四川华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永前笑开了花。前不久,公司拿下一份200余座ECP装配式生态公厕订单。这些生态厕所,原材料全是近乎零成本的磷石膏,因而能够很快占领市场。按照企业研制的稀土催化配方,整个生产过程基本做到了零排放。

什邡市经信局副局长杨闵介绍,目前,像四川华磷这样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企业,什邡已经有7家。这些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磷石膏存量不断减少。统计显示,去年,什邡共产生磷石膏79万吨,消耗了142万吨(含存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