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泸州观察 郭慧琳 蔡惠兰

7月5日,古蔺县太平古镇景区里长征街上,一家高笠笆山货的扶贫产品直营店格外显眼——

过去,这间古香古色的老房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时,曾作为宣传队驻地,是挂牌保护的重点老建筑;

如今,门店里,摆放着红糖、苦荞面、干野菜等土货,甚至还能看到手编竹篮和草鞋,这些“土山货”变成了“畅销货”。

 扶贫直营店“高笠笆山货”店铺。阮长安 摄

“店前”

“土山货”变“畅销货”   贫困户收入有保障

上午10时,高笠村11组,聋哑人王思杰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正专心致志地捣鼓着手里的竹条,半个小时后,一个竹编背篓逐渐成型。

王思杰正在为手工编织的竹篮做准备。张其 摄

王思杰是一级残疾聋哑人,以前到处给人做点零工,吃点低保,日子过得心焦;如今,他专心在家做竹篮,2个多月,交货了3批,每批40至50个,每个能挣30元钱,成为手艺人之后,目前,月收入有了上千元。

高笠笆山货的扶贫产品直营店里,王思建纯手工编制的竹篮在进行售卖。张其 摄

和王思杰一样,51岁的山货店营业员余洪强也是贫困户,数年前因意外致残,行走不便。他从高笠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太平场镇,一下离开故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拿到山货店营业员这份工作后,余洪强每个月保底收入1200元,销售量上去了,他最高能领3000元。这份坐摊的工作,成为余洪强脱贫的希望。

现在,高笠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把王思建、余洪强这样的贫困户组织起来,一起开发山货、特色产品市场,把原本很难卖出去的干野菜、苦荞面、野蜂蜜、手工竹编等,集中起来送到景区里的直营店,一下闯出一条脱贫新路。

每隔几天,高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职收货员就会到各个入会的贫困户家里,上门收购特色山货,山上挖回的野菜、土鸡下的鸡蛋、掏回来的野蜂蜜、手工编制的竹篮,都是景区直营店的“畅销货”。

余洪强说,店里卖的山货,绝大部分来自高笠村。今年4月29日开业到现在,这个扶贫产品直营店,每个月销售收入约2万元,全年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增加10倍。

“幕后”

运用“ 村集体公司+大户+贫困户”模式     打造”高笠笆山货”品牌

作为主要货源地的高笠村,距离太平镇14公里,是全镇海拔最高、交通最差的地方。全村750户3169人当中,136户536人属于贫困户,是全镇有名的“老大难”。贫困村的土山货,也因为种种原因变现难。

高笠村第一书记姚劲松说,村里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但之前每年营收只有2万元,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几个门面租金外,就只有青花椒合作社的一些分红。这些收益平摊到村民头上,每人每年不过7元钱。

今年,经多方考察,村上决定引入一名职业经理人,采用“村集体公司+大户+贫困户”的方式,组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村里的苦荞、干野菜、土鸡、土蜂蜜等农特产品集中销售,还将直营店开进太平古镇景区, 打造高笠笆山货品牌,带领大家一起挣钱。按照合同约定,公司中,村集体占股51%,大户占20%,入伙贫困户占股29%。

集体经济主要靠销售山货,贫困户和一般村民将平时的山货交到代收点,就能按照市场行情拿到现金;山货统一送到销售点销售,二次收益,按照合同比例分成。

目前,高笠笆山货正在注册“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和地方性商标,顺利的话,村上这个月将拿到两个商标,届时“高笠笆山货”就能进入商场超市售卖了;接下来,为了打响高笠笆山货的品牌,还将开拓电商销售渠道,建立长效机制,让贫困户获得更多收益。

姚劲松说,按发展势头,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将达到1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增收30元左右,现已带动80户贫困户参与土鸡养殖,下一步还将增加麻辣鸡项目,预计户均年增收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