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阮长安 魏冯  泸州观察 张其

7月4日,四川泸州古蔺,红军长征时经过的著名渡口太平渡,一如既往地热。“末代船工”袁太平,和往常一样,T恤短裤拖鞋,叼着烟走进习水机渡8号船,轻转钥匙,柴油机轰响,这条8年船龄的机驳船,从水面上划出一条圆弧,浪花翻滚间,这条船载满乘客,向着对面贵州习水县隆兴镇驶去。

太平古渡“末代船工”袁太平脚踩发动机 由太平镇向隆兴镇驶去 张其摄

47岁的袁太平,是现在太平渡的唯一的“船长”。不足50米宽的赤水河,连起了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和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缺桥,成为两地村民心头的痛。每天,两地约500名村民坐他的船过江,若逢农历三、八,太平镇赶场日,乘客至少翻倍。

船工,是袁太平祖传的行当,袁家三代船工,近百年间,太平渡口往返的川黔村民,都是坐他的船横穿赤水河。从10来岁到现在,他开过的船,经历了木船、铁皮驳船、机动驳船3代,现在这艘“习水机渡8号”,是他开过的第5条船。

袁太平说,目前这艘限载35人的机驳船,是政府出资购置的。作为船工,他每月能领到120元补贴,此外还有1年不到1万元的燃料补贴。多年来的惯例,贵州的村民过河,每户每年100元“过河费”,四川的村民过河,每人每次5元,这些都是他收入的重要来源。

往返于川黔两地的村民正在微信的方式向船工支付“过河费” 5元一人 张其摄

如今,在赤水河上“讨了一辈子饭”的袁太平,今年9月即将“失业”——

4日,四川日报泸州全媒体记者发现,在太平渡上方不足50米处,一座横跨川黔两地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即将建成。这座拱桥是连接川黔两地的渡改桥项目,总长约190米,车行道8米,总投资约3200万元。

渡改桥项目监理工程师欧阳远智说,这座桥去年3月份开始建设,预计今年9月份完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70%的工程量。

横跨于川黔两省的渡改桥 目前已完成70%的工程量 张其 摄

太平渡下方约100米,是古蔺县太平场镇,川黔两省太平、醒民、隆兴三镇都要到这里赶场。“桥修好了,赶场就方便多了,我们盼了几十年。”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村民王群英说,若是不坐船,赶太平的场,要绕行20多公里,桥通了,赶场也就是3、5分钟。

古蔺县交通运输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古蔺县境内赤水河上,在建和已建成的渡改桥项目共7个,一大批群众即将告别渡船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