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 王国平 祖明远


核心提示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快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新一轮创新发展中,成都如何唱主角、挑大梁,增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绵阳如何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提升创新能级?成绵创新“双引擎”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6月17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成绵两地相关区县和区域经济专家做客川报圆桌会,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主持记者:


肖莹佩 王国平 祖明远


访谈嘉宾:


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 刘任远

绵阳市委书记 罗增斌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教授 杨继瑞

嘉宾一:刘任远

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契机,

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

“天府新区将聚力强化国家级新区战略平台综合承载能力,担好战略科技力量的顶梁之责,在全省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当好先锋、打好头阵。”

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揭牌,这是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了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这也是四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件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说,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地,面向“十四五”,天府新区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路径举措,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总体成型、五年能级跃升”,形成支撑成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新兴动力源。

战略科技力量是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天府新区目前已经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揽、天府实验室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模式。

在构建实验室体系方面,正按照“核心+基地+网络”模式,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聚焦光电与集成电路、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生命健康、碳中和等方向,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平台。建强大装置集群方面,将推动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加快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集聚“国家队”力量方面,将持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更多“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天府新区布局建设,力争建成100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输出首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科技研究成果。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天府新区将深化“天府英才计划”,实施“科学城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推动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共生。

围绕优化创新体系,天府新区未来将重点聚力三个“一”。一是加快做实“一个特区”,将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推动成都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特区”,以先行先试聚合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尽快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改革经验。二是精心编制“一个规划”,将在绘制科技创新资源地图的基础上,编制“促进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专项规划,分层分类明确战略科技力量各类主体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促进全省“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三是推动出台“一个条例”,将在深化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适时推动出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发展促进条例》,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切实固化改革创新成果,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法治保障体系。

“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在全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天府新区将聚力强化国家级新区战略平台综合承载能力,担好战略科技力量的顶梁之责,在全省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当好先锋、打好头阵。”刘任远说。

嘉宾二:罗增斌

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绵阳将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省委全会专门研究全省创新发展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并将成都和绵阳确定为主引擎。尤其是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专节部署“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要求绵阳“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表示,全会有很多涉及绵阳的关键词和重要内容,比如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成都、绵阳共同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这些既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绵阳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也赋予了绵阳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和突出使命,为绵阳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绵阳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大院大所多、科技实力强,军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绵阳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创新基础。下一步,绵阳将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同时以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为契机,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为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是要在创新驱动上提能级。聚焦平台、人才、机制、环境四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绵阳力量。

二是要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走在前。全力服务保障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发展和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目前绵阳正在推进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核技术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空管系统等领域的优势,不断壮大军民结合产业,努力将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特别是随着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获批和启动建设,科技城新区将作为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要载体,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标准通用、任务对接、联合攻关,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罗增斌说。

三是要在先行先试上当先锋。绵阳将抢抓国家支持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争取在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更好发挥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嘉宾三:杨继瑞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是四川“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的“芯片”和“升级版”

“优化四川区域创新布局是‘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的‘芯片’和‘升级版’,而四川创新‘双主引擎’比‘单主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能力更强。”

四川省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来自成都;四川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在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四川省之首,尤其是核科学、航空动力、空气动力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为重点支撑,发挥其创新“头部效应”,有助于形成全球一流创新资源能力的“引领场景”,可以加快一批重点战略性创新平台在成都和绵阳布局,推动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落地。

“四川创新‘双主引擎’,比‘单主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能力更强。”杨继瑞说,首先“成都+绵阳”这对“双主引擎”核心带动力的“当量”更大,对“多支”创新力的带动力自然更强;第二,成都和绵阳各有特色和特点的创新资源,可以形成更大的“整合”和“互补”格局,混成“1+1﹥2”的创新资源配置效应;第三,成都和绵阳各自的创新资源,可以进行若干细分,培育出细分化的“头部创新企业”,这些细分化的“头部创新企业”可以链接“多支”星罗棋布的配套企业,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内自逻辑,建链、聚链、补链、延链、扩链和强链,携手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圈;第四,成都和绵阳可以分别通过自身创新联动的空间半径,带动“多支”更广袤的区域融入到全省创新格局之中。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更加凸显了“航母舰队”的协同功能。现在,我省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有基础性创新、应用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一个大系统工程。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不仅仅需要“成都+绵阳”的“主攻”,也需要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职教资源丰富、可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的“协攻”;还需要攀西经济区钒钛稀土战略资源富集,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的“穿插”;以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强化绿色发展科技支撑的“助攻”。

优化四川区域创新布局是“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的“芯片”和“升级版”,关键是要突破科技创新的行政区划藩篱,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通过优化四川区域创新布局,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在四川广袤的大地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体制机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多出科技创新成果,并转化为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