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杨玉红 阿坝观察 周琳

“‘爸爸’,你出来没有,还要好久?”“5分钟,5分钟。”

6月12日,松潘县进安镇东裕社区一名群众给社区会计唐云福打了一通电话后,唐云福拿着文件袋就匆匆出门了。

“我们社区这么多年就只有两户人家贷过款,他们觉得贷款是非常没面子的事,就喊我就个老头子出面帮忙。”唐云福笑着说,这家人在发展蔬菜种植,需要资金买耕地拖拉机。

今年68岁的唐云福是社区会计,为啥群众会称呼他“爸爸”?

据了解,东裕社区共有323户,800多人,其中70%是回族,汉族占20%,羌族和藏族占10%左右。而回族群众对尊敬长辈的称呼就叫“爸爸”,类似汉族群众对长辈尊称的“公”“老”或者前辈。

“东裕社区原来叫东裕村,在2014年前是县上出了名的落后村。”唐云福说,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没钱脾气还大,我们社区又是藏、羌、回、汉杂居地带,邻里纠纷时不时就会发生。

曾经有一户汉族群众余姓人家和回族群众张姓人家,就因为房屋与房屋之间的漏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这家的房子高些,瓦片又多盖出来一部分,一下雨就往另一家房上淋。另一家不服,硬要喊把多出来的瓦片锯了。”唐云福说,这两家人互不相让。

后来,唐云福给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建材市场购买管道安装在屋檐下面,雨水就通过管道流到下水道,两家人花了不到100元钱就把问题解决了。

“我给他们说,你们这代人就因为这些小事吵吵闹闹,你们的下代呢?下下代呢?”唐云福说,他们听了之后也觉得有道理,再这样下去只能成为“世仇”。

像这种邻里之间出现了矛盾问题,只要唐云福一出面就能解决。像夫妻吵架了,这家人的牛吃了那家人的草等等,只要调节不好的,社区群众就会去找唐云福来“断公道”。

“323户,我每家都去过7、8次,走在路上看见有小孩子在玩耍,我都清楚这个娃是哪家人的。”唐云福说。

其实,唐云福经常去群众家里“串门”,也并不全是解决各种矛盾,过多的是去了解群众的家庭情况与收入。

曾经,他发现社区里有2名年轻人20多岁了不出去工作,一天只知道喝茶打麻将,家里生活本来就困难,收入全靠父亲出门打零工,要用钱伸手向父亲要。

“再这样下去,你以后连婆娘都找不到,一辈子只能打光棍,哪家人的女娃子会看得起你?你们按照脱贫标准都还差1000多元,再这样下去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有可能。”唐云福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对这对年轻人进行说教。

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这对年轻人主动出门工作的同时,每个月的工资各自给父亲寄1500元/月回来,脱贫了不说,家里还商量今年买一辆车搞运输。

“团结是根本,进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唐云福说,社区在2013年曾开了个村集体大会,大家一起商量找出路、谋发展,社区居民都认为要主动作为才能摆脱落后的现状。年轻人出去务工或是就在当地创业,留在家里的人互相帮忙。

目前,社区的人均收入由2014年前的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5000多元。

“现在我们社区里不管那家人家里有事,全社区都会派人过来,不管是婚丧嫁娶,都很热闹。”唐运福说。

2017年,根据县里的规划,社区里要修建一条市政道路,需要征用17户群众的房屋进行建设。为了顾全大局,这17户群众主动配合完成了建设。路不仅通了,还把靠近路边的社区集体用地也带“活了”。

据了解,随着道路的修通,社区为把原集体用地“架坝”盘活,经一致商定,决定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原地建设综合建材市场,一楼作为商铺,二、三楼作为住房屋出租。

“架坝以前是我们晒玉米晒草的地方,面积有接近11亩,我们用来修了30个商铺90个房间,还在建设当中已经租出去几间商铺。”唐运福说,建设完成后预估靠租金每年都有上百万。

近年来,随着群众收入的提高,随着国家倡导的二孩政策,唐运福还跑到社区群众家里让人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为国家培育新鲜血脉。“‘爸爸’,你都一个6、70岁的老头子了,你还要管这些事啊?”

“我今年本想安心弹我的土琵琶,那晓得他们非要喊我继续当,我从1996年就开始在当村会计了。”唐云福说。

据了解,唐云福还是回族土琵琶非遗传承人、松潘县土琵琶弹唱协会秘书长、拱北寺民管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