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达州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战场,大巴山中,走出大批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神剑园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中,有大量实物和图文资料,展示着王维舟、魏传统、陈伯钧等达州籍红军将领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

一本日记再现伟大征程

《陈伯钧日记·文选》

在陈列馆中,展陈着开国上将陈伯钧的一本日记文选。1910年,陈伯钧出生于达县(今达川区),曾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多次中央红军的重要战役。

1933年,陈伯钧开始记日记,到1950年,写下4000余篇日记,共计130多万字。2002年经整理的《陈伯钧日记·文选》首次出版,后又几次再版。

“中国自清帝至国民党统治,无日不在列强的侵凌中,人民生命财产亦无日不在卖国政府秘密出卖的危险中。”日记中,陈伯钧记录下许多这样的铿锵有力的警言,勉励自己时刻牢记民族灾难,展现出投身共产主义革命救国的坚定信仰。

据介绍,在行军打仗中,陈伯钧坚持记录,以亲历者身份还原了长征的伟大征程,详细记述了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陕北的转移过程,他的日记也成为记录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重要一手文献资料。

后来,不少党史研究专家,从陈伯钧的日记中发现许多重要历史素材,并且根据他的日记,描绘出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详细路线图。

一只皮箱见证的革命爱情

王维舟曾使用过的皮箱

1887年出生于宣汉一个农民家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从小就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切身体会。在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中,有一只王维舟和夫人曾使用过的皮箱,如今颜色已经褪旧、四周磨损严重。

据介绍,这是1909年王维舟用省吃俭用的钱购买的,带着这个皮箱,他前往成都一所工兵学校半工半读。在成都就读期间,王维舟积极投身到四川的“保路运动”中,踏上革命的道路。后来,王维舟辗转上海等地,还曾到前苏联学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回到家乡后,王维舟领导川东地区的游击斗争,积极支持李家俊成立川东第一路游击军,后又亲自重建川东游击军。

半世奔波,这只皮箱一直陪伴着王维舟,后来又成为王维舟与夫人马奎宣的爱情见证。“上世纪30年代,王维舟与马奎宣结婚,王维舟将这只皮箱赠与马奎宣,从此这口皮箱就成为两人的爱情见证,一直跟着马奎宣,她三过草地、两过雪山时都不曾与皮箱分开。在一次感染了风寒几乎要了命时,也把自己跟皮箱紧紧地绑在一起,后来万幸被人救了下来,最终带着皮箱活着出了草地。”讲解员康雪飞介绍。

一幅书法彰显革命风骨

魏传统曾使用过的笔墨纸砚

有“红军书法家”“将军诗人”之称的开国少将魏传统,是达县蒲家场(今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与张爱萍在中学时是同班同学。

魏传统家不富裕,其父魏龙德是当地的私塾老师,他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写字,练得一手好书。据传,魏传统10多岁时,周围的人家都会来找他写对联、家信、契约等。在陈列馆中,展陈着魏传统曾经使用过的笔墨纸砚和书法作品,这位曾留下大量书法作品的军事艺术家,用笔墨彰显革命风骨。

参加红军后,魏传统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大巴山石头多,他组织人员把红军口号用毛笔写到房屋的墙上,也用錾子錾到遍山的石岩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书写过“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后来,随军北上时,魏传统又参与编印《红军报》,宣传红军思想。如今,在达川、万源、通江、旺苍等许多地方,都依旧保存着魏传统当年的笔迹。

新中国成立后,魏传统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为新中国培养文艺人才呕心沥血。“魏传统将军一生强调一‘勤’字,题的书法中多有这一字:勤为善首、勤奋为民、勤于读书、立俭勤等等。”康雪飞介绍。

点击

退役东风导弹将亮相神剑园二期

在神剑园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四周,展出坦克、大炮、飞机等实物及运载火箭模型,正在建设中的神剑园二期,则将有更加重量级展品亮相——火箭军某部队赠送的退役东风-3弹道导弹。

张爱萍不仅是组织“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功勋者,也是如今火箭军(原二炮)的创建者,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2019年,达州启动神剑园二期建设项目,项目总占地138亩,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神剑馆等多个展馆以及游客体验中心,综合运用实物、图片、文字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以张爱萍为主线,充分地展现“两弹一星”及现代国防尖端科技建设成果,把神剑园打造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国防科技知识普及和文化艺术展示交流中心。据介绍,这枚退役的东风-3弹道导弹,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战略导弹,导弹弹长24米,届时,观众可一睹东风导弹阵容,切身感受大国实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