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樊邦平 侯冲 摄影 肖雨扬

“战旗飘飘,真是名副其实!”

6月18日上午11时左右,参加“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的代表来到考察的最后一站战旗村,刚刚抵达,便被这里的热闹和繁华所震撼。

“这哪里像农村呀,分明是个知名旅游区嘛。”

从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到乡村十八坊,再到村史馆,代表们深入战旗村,边看边记,边记边论。

战旗村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和资源,但却如此兴旺,背后有何秘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纷纷抛出疑问。

向改革要动力 村集体经济风生水起

“集体没有效益怎么来带动村民?搞乡村振兴先要把村集体做大做强。”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开门见山,道出了战旗村的发展秘诀。

对于一个普通村,该如何做大集体经济呢?战旗村的经验是向改革要动力。

从2003年到2007年,战旗村多次进行土地整理,共置换出建设用地数百亩,村里利用其预期收益融资9800万元,用于土地整治及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土地收益1.3亿元,除去还款,村集体还有盈余。

2015年战旗村抓住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机会,敲响四川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将原属村集体的13.4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企业,收益超过700万元。

土地改革给战旗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战旗村集体经济从此风生水起。

战旗村还抓住各类改革的机遇,以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模式,与区国有公司共建战旗乡村振兴学院;以村民自治方式打造乡村十八坊,并运营“非遗经济”助推产业兴村,由此将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战旗村幅员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529户、1704人,如今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

“乡村振兴的难点是农民增收,突破点是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发展,战旗村通过改革,整合了乡村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更以此为切入点,撬动了乡村产业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的模式。”重庆市委党校讲师姜申未表示道。

做大“战旗”品牌 实现三产融合

战旗村的“绿色战旗品牌运营服务平台”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为何四川各地的农副产品会在这里集中亮相?

高德敏给出答案。

如今“名气”是战旗最大的优势,但大家不能躺在家里吃政策红利,必须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所以村上决定要把战旗品牌做大,品牌也是生产力。

战旗村借助京东云创、人人耘等高端平台创新“互联网+”模式,将“战旗”品牌做大做强;以满江红、榕珍等龙头企业景观化运作为背景,探索出农企发展新路径,实现了“买全川、卖全球”,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等众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实现优质高价、助农增收。

另外,战旗村坚持“一三联动、以旅助农”“景区+园区+社区”模式,在一、三产业互动和农业、观光、旅游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

“从做强产业,到三产联动,再到全村品牌的溢价,战旗村可谓我国特色村发展的3.0版本,这是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和参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战旗村通过品牌运营,做大产业增量的模式,意义重大。

“一个村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明星村,在拥有知名度后,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品牌效应,调动更多社会资源的问题,因为乡村发展到高级阶段,不能仅仅局限在村域内资源的整合,要走出去,成为更大的‘火车头’,带动更多的地方发展。”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恭礼认为,战旗村的模式既是明星村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乡村振兴大环境中,其他非明星村发展的需要。

目前战旗村已制定了泛战旗三年发展计划,准备洽谈引进中国旅游集团、四川旅游投资公司等实力企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4个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十八坊的体验式文创产业、乡村振兴学院的教育培训产业、生菜大棚种植的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在2021年把战旗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