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高考收卷铃声响后,第二个“战场”——“志愿填报”开启了。这不仅是家长和考生的“战场”,也是商家的“战场”——志愿填报规划服务,这个拥有超300亿市场空间的生意,已经悄然生长,甚至吸引了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培训机构,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进场分羹。然而,但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填志愿服务收费动辄上万,入场商家质量却良莠不齐,相当部分考生家庭上当受骗。

志愿填报非儿戏,家长“病急乱投医”情有可原。但反过来看,“乱投医”本身,还不是因为“病太急”。诚然,家长和学生确实未必对整个社会有足够的专业储备去观察和分析,但考生已经读了十几年书,对自己的兴趣和规划依然完全没概念,显然也有问题。这个市场需求存在本身,或许就体现了某种偏航。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做题,当然毕业了也不知道怎样思考自己的长处和兴趣。面向未来,这种教育显然是有缺位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即便学生知晓兴趣和特长,依然需要专业人士对行业提供分析,比如每年都会有家长咨询,什么行业有前景。且不说鱼龙混杂的机构能不能给出专业分析和对未来的科学预判,这样的志愿填报也未免有些功利化。有一类学生,明明有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却非要“被咨询”,一些家长和机构以“为你好”为由,插手孩子的梦想,很可能让原本有兴趣钻研专业的孩子与梦想失之交臂。

一条龙的“市场服务”,原本就不该有。让教育的事回归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关心社会、了解自己,恐怕是火热的志愿填报市场市场的重要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