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莉  川报观察记者 罗之飏

近日,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已建成的105公里试通行。汶马高速建成部分顺利通行,离不开边坡加固工作人员,他们就像高速路旁在山间攀爬的“蜘蛛侠”,在陡崖峭壁间给危险边坡实行“外科手术”。

边坡加固现场全景

6月14日,记者从中国五冶集团获悉,位于阿坝州理县桃坪村,被称为汶马高速全线技术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的边坡加固工程项目——汶马高速C5标ZK69+257~ZK69+532段危岩处治项目坡面锚索施工已经过半,待整个加固工程完工后,将为汶马高速安全通行保驾护航。

岩石像面包片一样层层叠加  半年才凿出800米施工便道

工人正在悬挂导石网

在桃坪乡当地,村民们把这片正在接受处治的绝壁叫做“裕丰岩”。与诗意而美好的名字相比,岩石本身的状况却令人担忧,四川交投汶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汶马高速170多公里长的线路上,超过百米的高边坡危岩有4处,这里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由省内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力量中冶成勘负责处置。

工人在陡峭的岩壁上悬挂导石网

重重的困难来自天然的地理特性。记者了解到,汶马高速处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段,高差达2000米,山体经由上万年的地壳运动不断挤压,形成了巨大的褶皱,使裕丰岩几乎以90度直角从河谷挺拔而上。

更加危险的是分布于山体表面的千枚岩。“这类岩石是像面包片那样一片片叠起来的,本身就较为脆弱,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风化十分严重。”中冶成勘项目负责人付曾介绍,千枚岩内部隐藏着难以觉察的岩石裂缝,随时都可能崩塌。

项目经理付曾在现场了解作业进度

困难还来自山体给施工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干过很多项目,像这样艰难的项目还真是第一次见!”付曾介绍,项目位于地壳活跃范围内,必须开展定期位移监测。由于边坡超高,施工作业面垂直落差近200米,行业内极为罕见,项目部耗时半年才在陡壁的半山腰处凿出一条长约800米的施工便道,靠着车拉、马驮、人背的方式,才把材料运到指定地点。

由于整套作业装备穿戴复杂,为了节约时间,工人们就在陡峭的岩壁上吃午饭

施工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天气,负责该项目施工和安全管理的李明全介绍,当地上午暴晒、下午大风,工人们作业都要“全副武装”。此外,峡谷内的昼夜温差可达近20度,白天烈日暴晒后,岩层温度高达近50度,夜晚气温迅速下降,冷热交替下使得岩石“伤痕累累”,更易开裂形成落石,为施工带来更多风险。

近60次定向小爆破“攻克”危岩  452根锚索施力相当于压上航空母舰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各项“疑难杂症”,近一年来,项目人员与各种困难“斗智斗勇”,把边坡治理行业中能运用的方法全用上。

比如,修建施工区域顶部的被动防护网用于拦截上部斜坡的滚石;开挖底部截水沟用于引导河谷流水排出作业面;定向坡面爆破用于清理坡面危岩;安装预应力锚索用于对不稳定岩体进行加固处理;在整体坡面上挂上防护网兜住滑落的碎石……

此外,部分“清危治疗”还突破常规。据悉,在采用定向光面爆破清理坡面危岩的过程中,爆破区域距离山下最近的农房距离仅87米,为了控制爆破区域,确保群众安全,项目部反复计算炸药用量,通过近60次定向小爆破,才拿下了坡面危岩。

更大的挑战来自固定岩体的预应力锚索作业。“预应力锚索作业就像骨科手术中用钢钉固定破碎的骨头,我们通过将452根锚索穿过这片破碎的岩体,锚固到相对稳定的岩体,并注浆粘合密封。”付曾坦言,一般的锚索作业深度只有十多米,而这里的岩石存在深层滑移,需要打进去40多米,难度增加数倍。

除了深度突破常规,山体内还有多层裂缝,极易卡钻,为此项目上改变了先打孔、再注浆的传统方法,改为边打孔、边注浆填充裂隙的施工方式,并在过程中采用了全程跟管的工艺防止泥土石块垮塌,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悉,截至6月初,项目工作人员已经在坡面上打下了347根锚索,其中最难的一根打了足足7天。等452根锚索全部到位并固定张拉后,对整个山体施加的力将达3万吨,相当于将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的重量紧紧压在这片危岩上,确保它稳稳当当。

邓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