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雅安观察 黄刚

文庙档案

“后控蒙顶,前瞰衣江,登高眺望,水秀山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名山文庙移建至月华山顶。后靠蒙顶山,前朝青衣江,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名山知县王宝华盛赞这里是一处“吉壤”。


如今,在雅安市名山区月华山上,名山文庙在名山中学校园内。沿着名山中学的台阶而上,一眼可以见到文庙的古建筑,庙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庙外的校园古朴雅致,书声琅琅。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名山文庙是全国现存少有的庙校合一的建筑群。


名山文庙总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庙材采用纯楠木和当地出产的红沙石,是四川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石木结构古建筑群。2013年5月,名山文庙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移建文庙,选址唐代学宫所在地

据《名山县志》和《名山县文庙移建碑》记载,名山县的学宫原在县城南面,明朝成华甲年(公元1474年)迁至县城西面,后因兵荒马乱、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等原因,学宫逐渐倾斜毁坏,历任县官想整修,但因资金不足而搁置。

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王宝华任名山县知县。他拜谒文庙时,见殿堂狭小、墙壁倾斜,感慨学宫衰败,想要重建并扩大规模,但因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实现。

“黉宫大启,非一人之力也。有官守者不得辞其责,惟有志者乃克竟其成。”王宝华在《名山县文庙移建碑》写道,振兴学堂不是一人之力能办到的,但作为县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时,任阆中学官的名山举人闵一德任满回乡。他精通地理,曾参加宝宁府学宫的修建,早有振兴家乡学宫的愿望。当时代理名山学官的余文蔚提出,邻水县的学宫修建模式可作借鉴。在余、闵两人的共同帮助下,王宝华开始移建文庙的事宜。

文庙选址在月华山罗汉寺旧址。清道光十六年(1836),新建大成殿破土动工时,听到坚硬的撞击声,从土中挖出断碑数块,碑上有“孔子庙堂碑”等字,始知此地为唐朝学宫所在地。

“神明默佑欤!精神感通欤!”王宝华分外感叹,新的文庙建在了唐代学宫的旧址上,在他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感通与延续。

在名山文庙的捐款名录碑上,他还刻上捐资人的姓名及劝捐、办事负责人的姓名。“文教攸关,政之不容已者莫大于是,翕然称善。”王宝华说,对于名山文庙的移建,城乡士民踊跃认捐,都说文庙修建是关系到文明教化的头等大事,一致称好。刻下每个人的名字,纪念他们热心教育公益的精神。

东高西低,呈层层递进之势

名山文庙坐东朝西,现存建筑有灵星门、泮池、三座金水桥、大成门及两边对称的乡贤祠、忠义祠、名宦祠、节孝祠、南北两庑廊、大成殿和崇圣祠。除了万仞宫墙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外,其余建筑皆保存完好。

灵星门和崇圣祠之间为建筑中轴线,整个古建筑群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呈东高西低、层层递进之势。”名山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郑德勇说,“文庙布局讲究,结构严谨,这是沿袭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对称传统。”

拾级而上,一眼能望见灵星门,四根石柱呈冲天式,石柱前后用石抱鼓夹抱,额前方为“灵星门”三字,额上层刻月兔金马图,背面为“日”“月”图,意寓孔子的德行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

现存四川文庙多为“棂星门”,名山文庙则写作“灵星门”。郑德勇说,“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灵星门正前方就是泮池,历代儒学皆以泮宫为学宫,凡学宫皆建泮池,状如半璧。池上并架三座三穿九孔石拱桥,十二条昂首龙为桥栏,桥面铺青石。科举时代生员入学为泮,不论家境如何,均要举行入泮礼仪。此外生员满六十年逢入学之岁,要隆重举行“重游泮水”的庆典活动,届时,地方官员要到场祝贺。

走过泮池即是大成门,也称戟门。郑德勇说,旧时,大门逢祭孔大典或帝王通行才会开启,平时出入均走两掖门。大成殿内外悬有皇帝御书的匾额和对联。据《名山县志》(光绪版)记载,清朝从康熙玄烨开始到光绪,每位皇帝都要对孔庙御书。

过了大成门,来到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建筑为歇山顶,抬梁式屋架,飞檐翘角,宏敞肃穆。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宣圣殿。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取孔子集古始贤之大成之意,下昭改大成殿。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和牌位。

最后一座建筑崇圣祠,原名启圣祠,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奉昭更改。郑德勇说,崇圣祠是供奉孔子五世的塑像和牌位,“这里规模比大成殿小,但基脚比大成殿高。”

庙学合一,不负千年文脉

文庙之外,校园建筑同样古朴典雅,整体风格仿古。与文庙一致,学校依承文庙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局,形成庭院式建筑格局,错落有致的分布。

名山中学1930年建校,1960年迁到现址月华山。名山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校园是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重建,有意让新校园与文庙古建筑融为一体,以文庙为中心,校中有庙,体现现代学校是文庙的延伸。

除了校舍建筑风格与文庙和谐统一,学校也在不断探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年5、6月,名山中学都要举行成人礼仪式,18岁的高三学生在班主任的陪伴下,从慈济广场出发,走过状元桥,跨过“成人门”,在文庙的孔子像前,举行冠礼仪式,宣告他们将从这里开始人生新的征程。

“冠笄既加,大任始承。”在文庙举行的成人礼,格外有“仪式感”和感召力。名山中学德育处高老师说,千百年来,文庙一直是传承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校园所在地为古代学宫,希望利用好文庙的深厚底蕴,让传统文化在名山中学发扬光大。

“庙学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面对文庙留下的教育文化遗产,学校提出大爱德育的特色德育思路,融合地域文化和儒家文化,将文化建设理念确定为“大雅至圣,斯山惟名”。

“核心含义是希望塑造文雅学生,培养儒雅教师,打造典雅学校。”高老师说,儒家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教导学生成为正人君子。“总之,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立德树人,希望不负千古文脉,不负毓秀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