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熊筱伟

6月2日,省社科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在蓉联合发布《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20)》(简称《报告》)。这是全国首个以287个“创新元”(即部分副省级市、地级市)作为区域创新的评价单元的研究报告。根据《报告》,绵阳首次跻身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30位。

头部城市在波动中逐渐沉淀,创新环境成为关键影响要素

根据《报告》,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西安、宁波和东莞。如果将视野拓宽到前30位,会发现排名前6的城市与上一年度完全一致,南昌、绵阳、昆明和石家庄则是年度新上榜的城市。

至于年度创新环境指数前10位分别是:深圳、广州、成都、杭州、苏州、武汉、南京、宁波、郑州和西安;年度创新产出指数前10位是:深圳、广州、南京、东莞、苏州、武汉、成都、杭州、西安和中山。

《报告》认为,从区域创新特征来看,头部城市在波动中逐渐沉淀,城市群区域创新活动更为活跃,创新环境成为关键影响要素。

《报告》还专题研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认为其呈现出协同创新更为紧密、协同创新类型多样、协同创新网络初显、创新空间差异显著、政策体系逐级构建五大特征。

区域创新呈现“俱乐部收敛”规律

《报告》提出,区域创新的时间演变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上升趋势,创新元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正随着时间变迁逐渐增大;二是区域创新呈现“东强西弱”格局;三是区域创新呈现“俱乐部收敛”规律,即各区域的少数头部创新元组成“俱乐部”,内部成员之间创新差异越来越小,但与外部成员之间的创新差异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报告》提出区域创新的空间演变亦呈现出三大规律:一是创新元整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创新元的区域创新能力与其空间位置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是区域创新的空间协同性逐步提升,创新元之间的创新协同不仅能提高创新元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驱动其所在区域创新的整体性提升;三是中西部创新元缺乏区域集聚效应,单个表现优秀的创新元还处于“强者更强”的个体发展阶段,尚未把自己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带动上。

《报告》建议各地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提升区域创新的源头驱动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提升区域创新的基础支撑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创新的内需牵引力;打造引领性创新共同体,提升区域创新的协同推动力;突出体制机制痛点突破,提升区域创新的制度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