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店铺生意火爆、购销两旺……景区内、广场上,伴随着高亢的巴人舞曲,身着鲜艳土家服饰的当地村民跳起了巴人舞,成为景区一到靓丽的风景线,让游客们饱尝了一顿丰厚的文化大餐。这是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园以来随时可见的动人情景。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按照国家5A级标准建设,建成后直接带动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辐射带动周边46万余人增收,推动宣汉县从四川贫困人口最多县转变成四川减贫人口最多县,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仅巴山大峡谷景区“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15.34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30.4万元。

昔日土坨坨  今朝香饽饽

“自从通了公路,我们的药材也能够卖出去了,家里四十多亩木香,每年能收入近2万元;养了二十多桶高山蜜蜂,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黄连村昔日的贫困户刘福太在心里算着账,脸上笑开了花。

黄连村地处巴山大峡谷深处,既有天麻、厚朴、黄连等野生中药材,又有高山蜂蜜、土核桃、岩豆等天然土特产,以前因为交通的原因人迹罕至,好东西都被“困”住了,当地老百姓抱着金饽饽却过着穷日子。

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开发给黄连村乃至整个景区辐射乡镇群众带来无限生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昔日全县最差最穷的地方嬗变成全县最富最美的地方。当地群众瞅准了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的大好机遇,结合本村生态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这些昔日烂在家里一文不值的的腊肉、土豆、崖豆、玉米等原生态的“土坨坨”,瞬间变成了餐桌上游客抢手的美味佳肴,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一辈子也没有想到,过去我们这些穷地方还成了景区,我一个泥腿子变成了老板……”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2组村民覃永见笑弯了腰,他扳起手指向笔者想了一笔账,“今年五一节期间,我7个房间爆满,腊猪脚、土鸡等土特产成了游客最爱吃的菜,几天下来收入了5000多元……很多游客临走时还买了很多腊猪脚、土鸡、蜂蜜等土特产……随着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肯定还会好!”覃永见信心满满。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开发实实在在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印证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景区呢喃山居负责人黄金美如是说道。峡谷幽云、岭脊峰丛、山水溶洞、天然食品……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文旅扶贫景区开发,变成了真金白银,让让当地群众怀抱金锭呵呵笑,景区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变成了“票子”。

返乡开民俗   民宅变金宅

“现在我回来开民宿,比在江苏打工赚钱多,还能兼顾家庭”,“老作坊客栈”老板娘龙光兰在厨房里手上忙个不停,一边还不忘跟我们说话。龙光兰一家有着十几年的酿酒手艺,这里的吃食全都是就地取材,“神豆腐、苞谷酒”等天然美食、“坝坝舞、巴山歌”等土家风情皆是老作坊客栈的卖点,仅今年一季度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周末节假日更是应接不暇,电话稍打迟了还定不到位置。

记者了解到,借助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良机,像龙光兰这样回乡开民宿的人不在少数,以前60%的人都在外打工,如今90%的人都回乡创业、就业。他们将自己的老房子改建成土家民宿,打造吃住一体化服务,在自身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让过去分文不值的民宅变成了“金宅”。

白天忙种地  晚上当演员

“白天在家种田,晚上在景区跳舞,两份工作,一份休闲”这样的景况估计只有在巴山大峡谷才能看见。这里是巴人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薅草锣鼓、车车灯、钱棍舞”等民俗文化根植于每一位巴人心中。

“第一次来巴山大峡谷的时候,给我的感受就是只有漂流,没有什么看点。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多了许多景点,还有我们刚刚看到的许多民俗表演,我感受到了巴山儿女的热情和当地的巴人文化……”来自陕西的游客朱芳非常惊喜。

为了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打造浓郁的巴文化氛围,丰富游客生活,成立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组织辖区内群众参加表演。在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里,有不少人都是白天在家种田,晚上在景区跳舞,两头工作、两份收入,既繁荣了景区生活,又增添了家庭收入。“白天忙干活,晚上当演员,既挣了钱,又锻炼了身体,好巴适!”景区群众张晓红翘起大拇指,笑在眉梢。

“桃溪谷的水、罗盘顶的云、大象洞的神秘……”眼前的巴山大峡谷就是我们共同的金山银山!

(作者:张平  李文艺   王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