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永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17”重要讲话精神三周年之际,5月15日,由省社科联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5·17”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社科名家谈治学座谈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

座谈会上,9位社科名家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的治学实际和经验,抒发感想、畅谈体会,共谋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计。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壮丽图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担负起述学立论、教书育人和建言献策的历史使命。

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认为,治学要先立志、立大志,学术上要有作为,有大作为,从而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品格;省社科院研究员杜受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学者重在能“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有国际大视野,要立足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在学术创新上有新突破,要以引领学科发展为已任;所谓立地,就是要有深厚的实践基础,要关注现实需要,从国情出发,在解决当下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发力;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抱负和学术担当,只有“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国良认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必须把马克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要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真正弄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准确把握精准扶贫,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在治学经验上,来自四川大学的杜肯堂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要学懂、弄通、悟透,一定要结合着工作实际来进行。对于学者来说,认真研读政策文件也是必须的,只有如此,学术研究才有方位感、方向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吕红教授认为,“人不痴,不成事”。“一个人以学术许身,再没有权力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这是莫泊桑指出的学术事业与世俗日常生活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治学,在于治,更在于学,要坚定执着以登高望远;要初心不改以孜孜不倦;要上下求索以求顿悟。

本次大会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骁教授致欢迎词,省社科联主席杨泉明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