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装灯具,古人量身制作的装灯具箱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5月26日,由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长久社区党委共同举办的“红色老灯指航程,百年风华忆峥嵘”党史教育活动在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举行。40余位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作为一家灯文化专题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部分为灯的红色文物。“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对馆内红色文物进行了归类整理,如1927年井冈山时期的老竹灯、煤油灯、马灯、抗美援朝时期的电石灯、抗日战争时期的信号灯等一批红色老灯。”馆长姚宇林介绍,根据这批老灯,他们还专门为该批红色文物喷印制作了相应的反映党史的画作,让观众能一边看红色画作,一边欣赏红色“老灯”。

煤油灯、马灯、电石灯

“红色”老灯再现峥嵘岁月

进入博物馆,材质各异的古灯映入眼帘,让人眼花缭乱。展厅转角处,复制的绘画作品《不灭的明灯》摆放在一个小柜子上。画中,身着单薄军衣的毛主席眼神坚毅。在写作间隙,他正挑着灯芯,让光焰更亮一些。有意思的是,在画作外面,一盏和画作里相似的油灯摆放在不远处的柜子上。画中的油灯和画外的油灯相互呼应,人们透过一豆灯火,仿佛看见那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就在这青油灯下,毛主席彻夜不息,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不朽的光辉著作!”姚宇林介绍,画面绘制的时间背景为1928年前后。当时,中国革命处于艰难创业的时期,毛主席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进攻和严酷地封锁革命根据地,党内机会主义者则怀疑是否需要和能否保住根据地,悲观论调四处散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于1928年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具有影响力的马列主义文献,指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鸥洋、杨之光创作的中国画《不灭的明灯》描绘的就是在那严峻的历史关头和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深夜写作的形象。

除了煤油灯,观众还可以看见不少活跃在革命时期的灯具物件。比如,竹灯、马灯、抗美援朝时期的电石灯、抗日战争时期的信号灯等。“绘画作品的场景再现,结合着实体灯具的展览,两者相互呼应,让观众能立体多元感受到党走过的峥嵘岁月。”

靴形灯、灭蚊灯、省油灯

4000件古灯展现多彩灯文化

除了饱含红色色彩的灯具,在博物馆,观众还能看见造型、材质、用途各异的灯具,比如汉代石灯、宋代木灯、明代玉灯、清代瓷灯等。“我收集灯具超过40年了,如今这里的灯具有4000多件。”在这个“灯具王国”,除了照明用途,灯具还有灭蚊、温酒等用途。顺着姚宇林的指引,在博物馆进馆不远处的展柜里,一个喇叭状的灯具映入眼帘。灯具上端和一侧分别开着一小一大的洞口。“灯就点在小口处下方的底座上,光从洞口透出。蚊子、飞蛾等喜光、喜扑火,等到蚊子从大口处飞入,小口处点燃的热灯在向上冒的时候,会形成一股热浪气流,从而使得内部空气压力产生变化,将小蚊子、飞蛾席卷进来。”

靴形灯

省油灯

除了灭蚊灯,人们还可以在这里看见省油灯。顺着姚宇林手指的方向,记者看见五盏圆盘状的小灯,其一侧设有着壶嘴。“你看最中间这盏灯,它是形式最完善,且没有遭到破坏的省油灯。在它旁边,是一个遭到破坏的省油灯。透过它,可以看见省油灯的内部构造,即这个省油灯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侧面的小壶嘴是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姚宇林介绍,注入的水可降低油温,减少油的蒸发,从而延长油灯燃烧时间。这和陆游诗歌中描述的情形完全一样:“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灭蚊灯

除了这些灯,姚宇林介绍馆里还有不少镇馆之宝。比如“青铜西夏文如意盏形灯”,这个由青铜制作的盏形灯,仅有拳头大小。在灯具一侧上,写有西夏文,“不过具体写的什么内容,迄今为止无人翻译出来。”

而古琉璃人物顶灯里,身姿曼妙的女性头顶灯具。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件灯具浑身透着幽幽绿光,青翠可人。而另一件紫水晶制成的熊顶灯,则呈现了另一种俏皮的风情。宛如跳跃舞动的憨态大熊,头顶灯盘,其紫色随着身体部位的不同而深浅各异,十分漂亮。此外,还有造型奇特,像靴子一样的靴形灯。

为了保护灯具,人们还会制作一些精致的“灯具箱”来装灯具。在展厅尽头的展柜里,观众可以看见一个木制的灯具保护箱。这个巴掌大的箱体由木头制成,最外边还细心裹上了一层牛皮,从而显得铮亮。内部,按照灯具的模样“量体裁衣”进行掏空,从而使得灯具装在里面更为“合身”。

活动现场

“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等特点。”姚宇林说,不同时代的灯具,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明火种和精神文明。他希望观众能透过这些老物件,感受到这些灯具背后丰富的文化色彩。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