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植物的最大敌人是谁?”

5月21日,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启动仪式上,陕西省植物研究院研究员祁云枝问成都天府三中的同学们。

是人类,是动物,是昆虫,是气候,是病毒。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祁云枝都摇了摇头,“都不是,植物最大的敌人是植物自己。”

“为什么是植物自己呢?”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等待着祁云枝的进一步解答。

“植物和植物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祁云枝解释如果植物的种子落在身边,它们要竞争阳光、空气、水,会对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植物会借助外力,传播种子,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原来植物附在动物身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天府三中的初一学生张欣瑞对这一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听完讲座他才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受益匪浅。而一旁的代祖勋则对多种传播方式记忆深刻,“没想到下雨也可以传播种子。”他周末还报名参加公众科学日的研学活动,想了解更多科学知识。

一场植物生存选择的科普讲座,不仅教会了同学们对植物生存智慧的理解,也启迪了他们对植物生存哲学的思考。

当天,包括《天文望远镜探究》《智能化社会与机器人》《山地灾害与无人机》、《电动汽车的心脏-锂离子电池》等10余个科学教育课程同步展开,学生们和科研人员面对面沟通交流,同时还有线上院士讲座,探索宇宙的奥秘。

据了解,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将持续到5月23日,包括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中科院单位将开放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厅、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文献情报中心等科普展馆,以科普讲座、开放实验室、科技体验、研学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展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能积极参与到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去,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积累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

作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动,公众科学日自2004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已经成为公众了解科技进展,探索科学的重要渠道。

图片由中科院成都分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