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通江县实验小学学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瞻仰纪念墙。(程新蓉 摄)


“同学们,大家脚下的这个山梁的小地名叫庙梁山,是1933年2月红军水司坟战役的遗址……”3月31日,在位于川陕苏区的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内,该县得胜中学学生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回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

而就在同一天,在通江县“川陕省工农总医院”纪念碑前,通江长胜小学的学生们聆听了校外辅导员聂正远讲述的,其祖孙四代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感人故事。

88年前,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浴血奋战,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88年后,昔时的战场变成了学生课堂。在有“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之称的巴中市,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

用好“川陕苏区与红军长征”的“党史名片”,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血脉,成为巴中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亮点。

从身边挖掘,党史“教材”活起来

在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处在校园中心的是一幢木质结构的老房子,上面挂着“龙池书院”的牌匾。

龙池书院曾是南江三大书院之一,1933年,李先念率领红军解放长赤镇后,在此设立红三十军医院。现在校园里的这座“书院”,同时也是红三十军医院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将红军故事与书院历史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受到红色文化熏陶。”龙池学校校长李杰介绍,“书院”随时对学生开放,里面收藏着各类与红军相关的物件。

“在这样浓厚的氛围里,学生能体验得更加深刻。”在李杰眼中,红色教育离不开“浸润”二字,“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本绝无仅有的‘立体教材’,更好地让红色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在大巴山区,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这样的“教材”,让师生走进历史的“现场”。

巴州区中兴小学师生走进界牌红军烈士纪念馆,了解到杀牛坪阻击战的经过;恩阳区镇庙小学师生徒步前往南岳山烈士陵园,聆听烈士的英雄事迹……

作为革命老区,巴中拥有数量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在教育厅近日公示的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名单中,巴中共有13个入选,数量为各市(州)之最。

用活这些身边的“红色教材”,成为巴中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独特优势。

从学生抓起,红色故事永流传

“教材”有了,讲故事的人更不能缺。

半年来,巴中各地各校邀请老战士、老党员、陵园守墓人等,走进校园,结合自身经历为师生讲述红色故事,受到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走到了台上,成了“讲故事的人”。

“叔叔阿姨好,欢迎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能让我为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吗?”4月15日,通江县李先念红军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闫格站在陵园的“铁血丹心”石刻雕塑前,第一次为游客进行讲解。作为学校培养的红色小导游,面对众多游客,闫格毫不怯场,落落大方。

李先念红军小学紧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近年来,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学校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红色小导游”。“我们对学生开展了党史、普通话、礼仪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与陵园的专业导游进行师徒结对,并反复进行实地演练。”该校少先队辅导员李思媛介绍,“截至目前,共培养了80余名红色小导游。”

这些小导游利用周末时间,到陵园进行义务解说。“以前看到墓碑还觉得有点害怕,现在,一见到心里面就会自然产生感激之情,想着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这些英雄用鲜血换来的。”闫格说,这是她成为红色小导游后最大的感触,她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这些先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学校发端,党史宣讲进村社

4月12日,南江电大开展“普及党史知识乡村行活动”,带领村(社区)干部学员走进元潭乡康家岭村,站长徐铭宏给学员以及当地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微党课。

“除了普及党史知识,我们更希望弘扬其中的红色精神,鼓舞学员以及村社党员干部的斗志,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徐铭宏看来,将红色基因融入实际行动中,就是最好的党史学习教育。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基本职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拥有先天优势。巴中市各地各校不仅在校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还组织师生走出校门,成为党史的宣讲员。

4月16日,在通江县壁州街道润泽门小区,通江县实验小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小分队,以赏油画、学党史、唱红歌等形式,为社区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社区居民一直在问这个活动什么时候开展,大家期待很久了。”壁州街道南街社区党委书记屈敏说,“学校将党史宣讲和红色节目展演相结合,既把党史故事讲透彻,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老百姓感受更加深刻。”

时光荏苒,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英雄的丰碑,仍在这片土地上伫立,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仍在这片热土上流传。在崭新的时代,巴中教育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的重任,新一代英雄儿女的故事,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