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第二个“国际博物馆日”,本届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颇有意义。在人们的认知中,博物馆是一个存放“过去”的场所,但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时,博物馆显然不再局限于“过去”,而应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以“过去”照亮未来。

“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透露,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球博物馆受到疫情广泛影响,但是中国博物馆仍然策划推出了陈列展览2.9万余个,接待观众达5.4亿人次。数据背后,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敞开大门的博物馆能够在人际关系的恢复与重塑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的功能因为公众的需要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过去,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存在,更多的是保护、收藏和陈列文物,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历史和自然。然而,当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日渐旺盛时,博物馆正在将自身变得“动态”起来,通过不断创新的展陈和互动手段,让昔日的文物成为传播文化的优秀介质,使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观众建立起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馆突破了单纯的文化角色,走出了“象牙塔”,与人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博物馆必不可少。走进博物馆,理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冠肺炎的阴影终将消散,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们理应给予博物馆更多的关注,才能让人类在讨论昔日历史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