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平

2001年2月,金沙遗址横空出世,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将成都的建城史提前了近千年,与三星堆遗址并肩驱散了古蜀文明的千古疑云,被称为蕴含天府文化最早的DNA。

开放型展示岛

2021年,金沙遗址考古挖掘进入第20个年头,回顾20年来的发展,许多幕后故事不乏精彩之笔,与台前展品一起构筑了金沙魂和考古人的人文内核,把进取和创新精神写在博物馆的方寸间,更写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大舞台。

在2021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时,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次披露了少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与三星堆博物馆不同,为何把挖掘现场列入展厅?象牙已是没有太多生物信息的无机物,为何还要苦心孤诣的保存?除了A面展陈,金沙博物馆的B面是什么?陈列馆常看常新的秘诀是什么?

展示岛

作为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回顾当年的建馆理念、遗址保护手段、展陈设计思路等,将为公众提供后台的局内人视角去了解文博事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常看常新为哪般?展馆未建、展览先行

2001年,沉睡千年的金沙遗址重见天日。那时的朱章义和王方等已参加过三星堆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商业街船棺等多次重大考古发掘,但从未接触过策展更甭提博物馆建造。

“第一次看到建筑方案有点懵,才挖出那么少的东西,却要建那么大体量的馆,怎么办?”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当时很是怀疑。

这种“边挖掘、边建馆、边策展”的模式虽然要求很高,但也很必要。过去文博事业刚起步的时候走了一些弯路,一些博物馆是先建馆,再放展品,此时,展品和空间已经失去了默契,普遍是以一个个的房间为展陈单元,失之于僵化生硬。

陶堆陈列

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以发掘者为主体,后者熟悉并充分占有材料,很清楚哪些可以做展品,如何用展品来讲故事。

“一边清理,一边在脑海里浮现一个个场景,这是我们要还原的古蜀人的生活环境。”王方介绍,随着框架越来越清晰,对建筑的层高、光线、动线等也越来越有底:“减少柱状干扰和视线遮挡,保持一个连贯的讲故事的节奏。

比如在第二展厅,是用5-6个展示岛,将古蜀人的房屋建筑、生产技术、生活原貌呈现在游客眼前,穿梭在开放的岛屿中间,视线有穿透感,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

场景还原

遗迹馆更为典型,它是一个69米的大跨度空间,全钢架结构为游客带来一个敞亮、完整的遗址空间体验。同时,下基础的地方是在发掘边缘,既不损害原址结构,也为未来的发掘研究预留了空间。

为建筑空间格局定下基调之后,第二个问题是展示材料的选取。“我们不认为只有精品才值得给游客看,作为遗址博物馆,需要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还原。对于灰坑、陶瓷碎片堆等直接套箱展示,透过它们感受时间的力量,其造成的冲击感直接而真实。在观众调查中,发现这种局部还原展陈很受欢迎。”根据文物的类型,做贴合其气质的展陈,这点尤为重要。

纱帘布景

第三是馆内的软环境打造,“我们去法国参观学习并邀请到蓬皮杜策展人和艺术设计总监作为顾问,”王方介绍,比如在第三展厅"天地不绝”,为了表现古蜀先民与天地沟通的精神追求,我们希望有一些戏剧化的效果,艺术顾问提供了思路,用纱帘代替展板和展墙。但普通的纱帘不防火,太轻的话没有垂坠感,最后选择到了一种新型金属纱网作为隔断,同时,其间再夹以1-2层轻薄软帘做呼应。这一设计也是成为金沙展陈中的又一大亮点和记忆点。

在一步步丰富的过程中,王方对“国际一流”博物馆这个定位越来越有底气,“我们在展陈空间、平面、立面等方面不断创新创变,希望与其他博物馆展览形式有所区别。”

墓葬陈列

此外,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怎么样才能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不觉得累?能边看边玩边学习?

我们观察到在科技馆有很多人玩一天都不烦,就受到启发,在国内首创的展览形式就有好几种,如充满戏剧感的“陶山”场景、再比如聚阵展出的"玉林小区"(精品玉器布阵展出),还有在当年国内首创的触屏定向查询,以及在博物馆首次建设了一个4D电影院。展览中还增设了许多不重复的互动类辅助设备,穿插分设在各单元内容中,力求每个馆都有不同的多媒体设备,让展陈空间有变化,展示手段不重复。最大程度的削减了观众参加的疲劳度,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与参与度。

剧透一刻

金沙博物馆正在对展厅进行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升级改陈,在保留原有艺术调性的基础上,呈现最新的展陈理念和技术,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升级后的效果和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