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付诗晨/文 吴枫/视频

5月14日上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演习模拟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通过这次演习,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乐山作为分演习场,模拟救援场景包括道路桥梁坍塌以及景区人员被困,涵盖山岳救援和水域救援两个部分。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演习按照拉动检验和实战演习两个阶段组织实施,深入贯彻“未来灾怎么救,兵就怎么练”的思想,强调依托真实的灾害环境、真实的地震灾害链,构设演习环境,开展实际拉动,力争使参演力量的实战能力得到全面磨合和提高。

据水域救援项目负责人夏毅指导员介绍,此次演习模拟地震灾害发生以后,马边河大桥发生坍塌,车辆坠入河中,部分人员水性较好被困河面,其中一名人员遇难,车辆需要打捞。

“落水人员救援,演练的难度在于考验救援人员的团队协作以及专业的水域救援技能,比如离心力救援就非常考验驾驶员技术以及救援人员的团队协作,活饵救援考验的就是活饵手的游泳进攻能力。”夏毅告诉记者,水域救援时间紧迫,必须保证快速高效,熟悉该救援也是为了出现类似情况能够快速施救,为落水人员争取时间。

进行该类型演练也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发生类似灾害的实际情况,能更好地做到第一时间,快速高效的对水面人员进行救助,夏毅解释,人溺水后通常在2至3分钟内就会引起心脏骤停,4至6分钟后就会出现脑死亡。“例如车辆落水后,因车内外压强差,车门车窗难以开启,加之车内障碍物较多,人员难以开展自救逃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同时,车辆落水易激起大量水下淤泥,致使水下能见度低,潜水员作业时,无论是水下搜救破拆,还是水下固定牵引,只能靠摸索,加之车辆内部作业空间狭小,长时间水下作业风险高,救援难度大。”

此外,此次山岳救援项目的演习实现了全国首例跨距最大、距离最长斜向下模拟超跨距循环救援。

山岳救援项目负责人冯轶指导员介绍,演习项目以山地救援为主,涵盖边坡救援、超跨距循环斜向救援、缆车救援、复合型绳索舟艇联用救援多个场景,充分体现了灾害事故发生后的救援的任务的多样性、叠加性以及多重性,将救援难度系数提升到高难度。

其中,超跨距循环救援则是通过无人机牵引和抛投器远距离抛投实施绳索救援空中通道架设,将模拟灾害情况中大量被困景区内平台的游客转移下山,所架设空中绳索救援通道全长388m,垂直高度119m,倾斜角度45度。

冯轶表示,“山岳救援属于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后,多种灾害事故叠加范畴中的一个类别,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此次演练将超跨距、长距离、绳索舟艇联用、精确定位创新性的引入,对今后山岳类救援提供了跨界性的参考。”(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