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袁婧

普通的竹椅、茶几、木桶,还有一双沾满泥浆的筒靴、一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棉鞋、一位老农正在洗脚……悬挂在西南大学的这幅照片就是今天档案故事的主角——侯光炯。

“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老农,就是我国土壤科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教授。”西南大学档案馆讲解员郑广淼带领我们走进位于西南大学的侯光炯纪念馆,一起了解这位一生和土壤打交道,并开创了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先河,被人们称为“富有的穷教授”。

“今天是我的新生命开始的纪念日,从今天起,我把我的智慧、力量和生命都交给党……我要做一个好党员,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壤学家和一个党所盼望的知识分子。”在侯光炯纪念馆,收藏着他的部分日记,这是1956年2月28日,侯光炯入党第一天的日记。

侯光炯出生于战乱年代,目睹了国家的落后、列强的横行、人民的贫穷、生活的艰苦后,在他幼小的心里,就播下了报国的种子。在大学学习期间,侯光炯经常到学校附近农村接触农民,他意识到,要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依靠科学,改良土壤,发展农业。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侯光炯就长期蹲点农村搞科研,特别是在四川长宁,一蹲就是17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照片中边洗脚边工作的场景,几乎常常发生。

另一张照片记录了侯光炯在特殊年代上交党费的情况。从1966年到1976年,他共交纳党费1700多元。然而,他自己却住着茅屋、庙宇、破烂的乡公所,衣食住行与普通农民没啥区别。

在困难时期,侯老想的是: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我们党一定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危难,作为普通党员,自己应该责无旁贷地为党分忧,他决定将自己工资的一半用来交纳党费。面对别人的不解,侯光炯说:“这辈子,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天塌地陷,也不能动摇这个人生选择!”

不仅如此,他还乐善好施,长期资助免耕所4位工资比较低的临时雇用人员。有人遭遇天灾人祸来求他,他也从不会让别人空手而归。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因没钱给孩子动手术而求助于他,他立即在衣服口袋里找钱,翻了上衣,又翻裤兜,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还连声抱歉:“太少了,太少了……”

郑广淼说,侯光炯就是这样的一位穷教授,但是,他的精神却那么富有。他死后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仅有的几万元存款单上清楚地标明了钱的用途——设立“土壤学青年奖励基金”。“富有的穷教授”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很多人看来,侯光炯不是诗人,却用一生的忠诚在大地上写诗。他就像土壤一样,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

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视频由西南大学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