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点:大邑县安仁镇石瓦村

品种:蜀麦830

培育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实习生 袁宇君 文/图

穗头沉甸甸,小麦覆陇黄。随着四川各地小麦陆续进入收获季节,本报“打卡麦田探优品”行动也持续进行。5月12日,记者跟随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团队走进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石瓦村的大邑县旭成种植专业合作社,来到小麦新品种蜀麦830规模化生产示范现场验收会,感受丰收惊喜。

力克湿害  蜀麦830交出“丰产”答卷

“4个田块共计36.04亩,平均亩产521.0公斤。规模化生产试验表明,新品种蜀麦830丰产性突出!”现场验收会专家组组长、小麦遗传育种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宣布测产结果,在场人员爆发出欢呼和掌声。

为什么大家这么激动?杨武云给出答案:这是四川重湿害麦区产量的一次重大突破。

总面积3500亩的蜀麦830试验示范基地,前作水稻10月中收获,11月上旬蜀麦830小麦播种。去年幼苗生长期多雨、遭遇严重湿害,仍在收获季表现出突出丰产性,产量最高的田块折合平均亩产甚至达到564.1公斤。“这为我省大邑、崇州、邛崃等西部湿害严重地区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杨武云表示。

据该品种的培育者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育种专家刘登才介绍,蜀麦830属春性,全生育期180天,株高83厘米。这个新品种属重穗型,区试穗粒数48.7粒、千粒重50克。除了抗湿害、产量高外,蜀麦830在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方面,也有较强的表现力。

潜力不小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测产现场,蜀麦830试验示范基地业主、小麦种植大户、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万富旭脸上洋溢着喜悦。该专业合作社6000亩小麦去年平均亩产400公斤左右,“目前已收获一半,平均亩产达到了450公斤左右。”万富旭说,能取得如此进步,品种结构调整,蜀麦830新品种小麦“功不可没”。

“一方面产量上去了,另一方面由于品种抗病性,每亩小麦所需农药、肥料都减少了,既帮助我们农民节本增效,又助力了农业绿色发展。”万富旭毫不掩饰蜀麦830的“科技力量”给他带来的惊喜。

同时,他向记者表达了对小麦育种、栽培科研工作者们的由衷感谢:“感谢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科技为农业插上了翅膀,专家们用智慧与汗水促进‘五良’融合发展,帮助农民干出了成就感、获得感,让农民这个职业越干越有前途!”

刘登才表示,当天的规模化生产示范现场验收会上,开展测产的并非产量最高田块。通过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蜀麦830新品种小麦在丰产性上还存在突破空间。产量实实在在上升,农民实实在在增收,好品种就会“不推自广”。下一步,还将继续助力实现“五良”融合目标,为农民增收增效带来更多“科技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