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996”持续发酵,甚至不少“成功人士”为“996”站台,把“996”吹捧成为“奋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争取正当休息权的员工不思进取。这是一种可怕的诡辩。如果“996”才能叫奋斗,那奋斗已经沦为了形式主义。

因为任何奋斗都是由目标、信仰、成就感、学到东西、得到回报、公正待遇等要素组成的。几个要素都占全了,才叫奋斗,否则叫卖命,一个要素没有,那叫被剥削。很多成功人士所鼓吹自己创业时的“996”,的确是奋斗,因为他们在创业阶段就是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能学到东西,符合自己信仰,回报也最高。然而,员工不是老板,一些底层员工的“996”和奋斗可能完全背离。因为,第一,“996”加班不等于“996”学习啊,一些基础工作甚至意味着天天机械劳作无暇学习;第二,很多公司员工工作“996”,却也只能日复一日拿到“955”的工资。钱不到位、学习到的东西不多,“阶层跃升”就是老板熬制的苍白鸡汤。

你跟他提钱的时候,他跟你提情怀;你跟他提情怀的时候,他跟你提钱。这是员工最头痛的事,也是反对“996”的根本原因——“奋斗”的价值要素,总要兑现吧?不兑现一点价值要素就谈“奋斗”那是忽悠人。

有人说,那你可以跳槽啊。问题是,如果一个社会普遍认同“996”=奋斗这种诡辩,很多基层员工跳槽后也只是换个地方“996”,死命工作赚糊口钱。

也有人说,没办法,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个体必须“996”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看,反对“996”不仅懒,还不爱国了。的确,有些工作是需要24小时有人。问题是,企业完全可以多雇佣一些工人,24小时轮岗,既能保证GDP,又能保证员工休息权,甚至因为多给员工工资和休息时间,还能带动消费,促进GDP,好事啊。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才不是什么冠冕堂皇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而是因为“996”能节约人力成本,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奋斗是一种有选择的信仰。长久来看,“996=奋斗”如果定格为文化,不仅个体在庸碌中难以找到工作的意义,还会因无暇深度社交,对社会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想想那些下班后还不敢回家的日本男人和他们不愿结婚人口衰退的现象,就知道“996=奋斗”这个诡辩多可怕。

一个总是写作业到半夜的小学生,未必能取得好成绩,这个道理企业不应该不懂。支持员工合法休息权,才能给员工自我选择的空间,从做不完的工作,转入有规划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