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她是一名躬耕教育一线22年的教师,在党内她是一名有着十余年党龄的青年党员,在家中她是女儿、也是母亲,在工作中,她是传承俚濮彝族文化的“火炬手”,她就是仁和区平地镇中心校的音乐教师——张茂丽。

1999年,19岁的张茂丽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迤布苦,响应“一师一校”政策,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

一位老师,一座学校,3个年级,9个学生。颠了不知多少里路,转了不知多少个湾,到学校时,看着简陋的学校和朴实的学生们,这一夜张茂丽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艰苦的条件并没能磨灭这个彝家妹子心中的“教师梦”,反而让她看到了大山深处孩子们教育资源的匮乏,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眸,她似乎在心中立了决心。

平地镇中心校音乐教师张茂丽:“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承担的是一师一校的复式班教学工作,那时候的教学点比较分散,一师一校一般都是比较边远的地区,条件相对要艰难一些,一个老师要承担学校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得到了锻炼,但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教师职业的使命感,我觉得再远的深山,只要有学校,就应该有朗朗读书声。”

2005年,张茂丽来到了平地镇中心校,因为自幼喜欢歌舞,她请缨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当时,面临着俚濮文化急剧消失、后继无人的现状,张茂丽萌发了“抢救传承俚濮民俗文化”的梦想。

平地镇中心校音乐教师张茂丽:“我从小生长在迤沙拉,这里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一到节庆的时候,它歌舞狂欢的场面,成为我一生不可磨灭的民族烙印。”

依托当地校本课程开发,张茂丽将当地俚濮文化中的歌舞元素融入到了日常教学当中。神秘古朴的谈经古乐、狂放不羁的羊皮鼓舞,这两样俚濮文化的瑰宝,如今已经完美的融入在了平地中心校的日常教学中。

除了创作的羊皮鼓舞课间操以外,自2009年探索谈经古乐与羊皮鼓舞以来,平地镇中心校排练的《火红的彝家寨》《彝风鼓韵》等优秀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项。

看着如今校园中满满的“民族风”,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张茂丽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平地镇中心校音乐教师张茂丽:“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以后,我希望能够更多人知晓我们优秀的浬濮彝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奏家乡的文化,感受到自己作为浬濮彝人,是非常骄傲的、自豪的。”

作为一名党员,在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张茂丽也将红色教育融入到合唱、器乐、表演等方方面面。让学校的孩子们通过艺术,感受革命先辈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

平地镇中心校学生刘彧伶:“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中午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歌曲《卢沟谣》《少年中国》。”

自今年开学以来,每一天张茂丽和音乐组老师都带领着合唱团在教室里练习,一遍、两遍、三遍……

而同为音乐组老师的吴植欣最近遇到了难题,作为刚入职的新老师,她被抽中参加公开课比赛。虽然已经有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可她还是十分紧张。

作为“师傅”的张茂丽看出了吴老师的不同,于是提出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帮助吴老师“磨课”。台上的吴老师讲得生动,台下的张老师听得认真,两代人的思想在此时代际传递。

平地镇中心校音乐教师吴植欣:“我是2019年入职的老师也是一个新手,在这一年当中在张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参加了省级示范课在区上的公开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开课,我觉得我在教学方面有着明显的提高,我本人也越来越自信,张老师在工作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她在工作中非常负责,投入到工作中就是个工作狂,她对工作一丝不苟很严谨细心。”

在张茂丽的影响下,吴植欣入职不久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她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告诉记者,她想成为张老师那样,改变家乡的人。

从花雨之季到不惑之年,张茂丽用青春、奉献和坚守,在三尺讲台绚烂了几代俚濮彝人的童年,拯救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