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科技是关键。近年来仁和区着手芒果品种选育,与中国热科院合作,与省、市农科院共同建立了“农业农村部芒果种质资源保护四川创新基地”,对芒果种质资源进行战略储备、材料创制、共享利用,为仁和区芒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科技基础。

5月9日,仁和镇的苟怀科正在家中芒果地里查看芒果套袋情况。苟怀科小心翼翼地打开芒果袋,一个个查看过后才能放心。对于别人来说,芒果是经济作物、生活来源,可对于这位芒果种植的“老元良”来说,家中如今的3亩芒果却有着别样的意义与情怀。

苟怀科自1996年种植芒果,至今已有25个年头了,他除了是当地种芒果的“田秀才”,还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芒果品种——“攀育2号”的发现者、培育人。

2000年,正在地里嫁接芒果的苟怀科发现自家芒果地中有一棵未经嫁接的果树长势极好。有一定种植经验的他当即决定不对这棵果树进行嫁接,任其自然生长。果然,这棵果树成熟后,挂果率高、口感也很好,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攀育2号”的母株。

李永忠/摄

苟怀科看准了“攀育2号”的潜力,可无奈自己并非专业人才,试种几年一直未有大的建树。2011年,苟怀科与他的“攀育2号”迎来了转机。

当时苟怀科遇到了在农科院上班的杜邦,杜邦听说“攀育2号”的事后便提出让他将“攀育2号”带到位于仁和区的芒果种质资源保护四川创新基地,由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研究、培育。

仁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苟怀科:“在“攀育2号”芒果的栽培与推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相关专家老师的技术支持,现在“攀育2号”芒果品种,得到了广大市民以及消费者的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苟怀科与杜邦的努力下,“攀育2号”不仅在仁和区大面积种植,还逐渐推广向外地。

如今家中的收入已经不靠芒果种植,可苟怀科还是自己种了3亩“攀育2号”,每年送给亲戚朋友们。对他来说,挂在树上的饱满果实,仿佛就是他的“孩子”。

仁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苟怀科: “从芒果栽培种植的角度来说,我们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已经比较大,急待对芒果栽培品种进行结构调整,而“攀育2号”属于芒果当中的早中熟品种,应该能缓解芒果市场销售的压力。”

而如今,“攀育2号”的“孵化地”——农业农村部芒果种质资源保护四川创新基地也已经改头换面。自2008年建设至今,数次提档升级后,如今的基地占地78亩,不仅有种质资源圃24亩用于芒果基因研究,还新建48亩芒果新品种展示园以及芒果科研试验基地等设施。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杜邦:“当前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果实的性状、丰产性还有抗病性把我们的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然后从中筛选出一些比较好的亲本作为父母本,来创制新品种、新材料。”

如今,基地内纳入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库种质200余份,占全国总量的67%。同时,培育25个本土中晚熟优良品种,且种植覆盖率达90%,这片林圃,俨然已经成了攀西芒果的“基因库”,为仁和区果农增收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杜邦:“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是从大量的育种材料中筛选出优良单株,进一步做品种的移植性、稳定性的测试,测试过后将研究成果物化,培育我们四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配套栽培技术,用于做好下一步的品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