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云上攀枝花

川报观察记者 王代强

走在攀枝花的大街上,总能听到来自天南地北的不同口音,说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也不为过,这还得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历史说起。

据资料记载,196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攀枝花,设立攀枝花特区。当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云南省永仁县的27个公社、华坪县的10个公社,四川省盐边县的4个公社和会理县的2个公社,划归攀枝花特区管辖,对外称“渡口市”。

随着攀枝花的建设发展,1974年和1978年两次进行区划调整,先后将永仁县2个公社、会理县红格区4个公社和米易、盐边两县全部划归渡口市,辖区内原有乡镇居民41.2万人,形成辖区范围7440平方公里的新兴重工业城市。

1965年至1978年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先后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调集数十万建设大军,投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大会战,在沿金沙江两岸建成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一体的8个片区。在这批移民中,包括来自四川省(含原重庆市)内的125个市县共20余万人。

按人口数量统计,外省迁入人口占前10位的省份是:辽宁、山东、云南、陕西、湖北、河北、河南、江苏、湖南、吉林。如今,攀枝花全市人口为123万人,绝大部分是外地移民及其后代。

因此,攀枝花是一座汇集了多地方言的城市,体现出移民城市特有的语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