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今年,成都市温江区再次将“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收入囊中,这已是温江第6次获得此项荣誉。


2020年,温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35元,同比增长8.3%,增量位居全省第一。

温江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等农村改革工作先行区,

经过多年探索,

到底有哪些鼓起老乡“钱袋子”的秘诀?

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哪些经验启示?

又还有哪些困惑?

带着这些疑问,

川观新闻记者对这位全省“先进生”进行探访。


一个核心

与农民全链条利益联结


在探访前,一则消息引起川观新闻记者的注意:《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创新构建社会资本与农民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上刊登推广。

具体看,“社会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强调了社会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方在土地释放、项目投建、管理营运各环节中的利益联结,通过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让其成为农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资本下乡的“中介人”,整合农村资源资产融入市场经济。

视频:返乡大学生郭冰桧到“植悟微盆景度假营地”任管家

“实际上,在温江各地的探索中,这样的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形式还有很多‘变体’,而不变的是多方受益、合作共赢。”温江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温江正在整合各类创新改革探索,形成“样本库”,供有想法、有干劲的农村农业主体“菜单式”选择、借鉴、使用。

具体有哪些方法和实践?

该负责人向记者建议,“请到温江的田间地头走一走、问一问,实地感受农村改革的鲜活脉动。”

多种探索

A:共生共赢 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寿安镇岷江村是远近闻名的桂花村,步行至岷江村深处,沿着青石小路,穿过郁郁葱葱的草木,一处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小院便是网红民宿“九坊宿墅”。

九坊宿墅“前院”民宿

民宿里有一位特别的员工,名叫余晓凤。她本是这里的原住民,如今,不仅是员工,还是房东,也是股东。

3年前,这个典型川西林盘摇身一变,被打造为充满设计感的精致民宿,余晓凤一家此后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写。

“我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余晓凤说,3年多前,孩子在外读书,花木市场低迷,大家找不到“活路”做,纷纷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老宅,为何不试一试?

九坊宿墅“后院”余晓凤家新居

余晓凤一家以房屋资产和宅基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村集体公司(占比 35%)和宿墅文旅公司(占比 65%)共同组建九坊宿墅运营公司,通过项目的经营收益利润分红、租金溢价收益分红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值得称道的是,项目开建后,余晓凤一家的新房也在原址按照统一风格一体化设计和修建。如今,“九坊宿墅”呈现出的样貌是:前院是对外营业的民宿,后院则是原住民安置房,两者相融相生。


岷江村村民余晓凤分享经验

成都九坊宿墅项目公司经理钟曼元介绍,把原住民留下,也是把原滋原味的乡村风味留下,让游客与村民共生共鸣,体验地道的风土人情。同时,民宿还融入了多种乡村手作体验。

民宿开业后,因其巧妙的设计和理念大受欢迎,年营业收入150万元。

如今,九坊宿墅二期项目将在5月开业。“有了一期的示范效应,二期的推进过程非常顺利,村民的意识发生转变,8户村民抱团腾退,将宅基地整合起来,一部分修九坊二期,另一部分修村民新居。”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说。

通过九坊宿墅,社会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均收益,温江区也生动地将这样的模式称之为“背靠背”实现产居共生、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B:整体打包

做强村集体经济组织

要体验温江的幸福美好生活,幸福村便是好去处。

幸福村

从温江城区驱车出发,15分钟车程便可抵达幸福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复古绿皮火车穿行在湿地公园中,处处是茂林修竹、流水潺潺,青砖白瓦的川西民居点缀其中。这里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幸福田园”。

幸福村里“话幸福”,这里的村民说得头头是道,“我们是‘股东’,共同拥有旅游景区,享受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红利;我们是‘员工’,在景区客栈、农家乐、餐厅招待四面八方的游客;我们是‘居民’,住在乡村‘别墅’,过着清幽舒适的田园生活。”

幸福村

10多年前,幸福村被确定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幸福村抓住机遇,把布局分散、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复耕还田。

整理出来的土地资源如何转化为资金?幸福村农户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组建幸福田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入股农户宅基地“小证”整体打包,换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证”,实现融资4700万元,吸引投资1.23亿元,建成了200亩湿地公园,农商文旅业态融合,成功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和四川省首家中国农业公园。

幸福村

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大后,幸福村招商引资的步伐更快。乡村酒店、主题民宿、特色餐饮、中医养生馆等投资项目纷至沓来,建成火车主题文化体验园等项目15个,加快半亩方塘等在建项目8个,总投资7.32亿元。

不仅如此,幸福村原有的975户村民几乎全部选择了“返乡发展”,家家户户还吃上了“旅游饭”。如今的幸福村,作为《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创作源泉地,真切映照了歌曲的内涵。

C:“生态入股”

推动生态价值转换

每到夏日,和盛镇陈家渡村的紫薇公园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千亩花海迎风起浪、蔚为壮观。

“这45亩的公园核心区是全村上下‘众筹’而来。”陈家渡村党委书记周兴术介绍,这里有悠久的紫薇种植历史,花木产业盛极一时,但2014年后,随着市场的波动,花木产业逐渐低迷,转型迫在眉睫。

紫薇公园

在春夏之交,群花收敛之时,唯有紫薇花姹紫嫣红,为何不整合一片基础条件好、景观效果佳的区域,打造成生态旅游区,让青山绿水的“颜值”转化为“价值”。

说干就干!从“卖花木”走向“卖风景”,当务之急是既要找启动资金,还要转变村民理念。

2017年夏季,村里办了一场紫薇花开乡村旅游节。“果然,一炮走红。”周兴术回忆,持续一周的节会场场爆满,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数万名游客参与。

节会的人气,让村民打开了思路,也有了投资的底气。同期,村里的合作社——温江区月食河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启了扩股计划,吸引村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

“大家灵活采取现金入股、花木折价入股、土地租金入股、经营权和使用权折价入股方等方式,535人加入了合作社,折算后共集资128万元。”周兴术介绍。

于是,陈家渡村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的收入按照20%上交陈家渡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用于全体村民分红;30%用于再投资再发展;50%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

紫薇公园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如今靠着大家众筹、共建,不仅呈现出一处秀美公园,还整合了农业生产、紫薇文化、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2020年,全村旅游总收入约600万元,合作社实现利润30万元。

从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金、村民变股东,这里的绿水青山不仅有颜值,还有价值。

多年积攒下的“生态家底”赢得市场青睐。目前,陈家渡村正在与典承集团合作共建“春里村外”文旅公司。周兴术介绍,不同于以往的权益入股,这次的合作陈家渡村将响应国家最新政策,试点生态价值核算,以区域内的生态价值作价入股,让绿水青山有了“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