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四川日报》2021年4月25日 08版

原文如下↓



攀枝花市米易县城西南36公里处,有一个海拔1900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米易县撒莲镇海塔村。这里既有“海”又有“塔”,名曰海塔。海塔周围群山环抱,两岭对峙成山门,风景如诗如画,远离外界喧嚣,是游人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以前的“海塔”名叫克他,据清同治《会理州志》记载,清朝时的克他是米易地区的17个场镇之一,民国时期这里亦是米易地区的22个场镇之一,每逢二五八日便是这里的赶场天。

米易县海塔村桃花盛开。

到过海塔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探询“海塔”之名的来历,好奇究竟“海”在哪里,塔在何方?原来,“海”,是指此处有座水域面积60万平方米的海塔水库。由于水库四周青山环绕,形如弯月,当地人就把水库叫作月儿海。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一泓碧水,在高山盆地之间确实有种“海”的模样。而“塔”就在水库下方土坝右侧的小山壁上,名为白塔,“海塔”也正是在这个水库建成后才正式成名的。

传说,白塔是清光绪二十三年,由本地秀才张新棫所建。光绪二十一年,张新棫在成都求学时,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立志“授知”“导民”,教育救国。回到家乡后,他创建了学校,修起了白塔,并在塔基六面撰文述志,以导文风。

修建此塔的作用,民间又有两种传说。一是当地的龙洞河中有条龙,如果让它跑了,当地就会遭受旱灾,修塔是为了挡龙镇龙锁龙,因此这座塔曾被称为镇龙塔;另一种说法是这里的地势像条船,船在水上漂,因此当地人的生活起伏不定,人心浮动,修塔象征拴船的桩,把船拴稳了,就能齐心创业,过上好日子了。

近年来,海塔不断发展油桃、樱桃等产业。

海塔,美景诱人。昔日的几十户人家现在已经繁衍成上百户人家。如今的海塔,已成为一个汉、彝等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的典范村落,当地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随口吟唱几句即兴而作的山歌。有人说,进入海塔,就进入了一个花的海洋、果的世界、歌的乐园。

近年来,海塔不断发展油桃、樱桃等产业,建成桃花林,开办多家农家乐,吸引外地游客到此休闲度假,成功变身远近闻名的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