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彧希

巨大的玻璃房内整齐搭着白色钢架,无人驾驶电磁轨道车穿梭其中。安装于钢架上的无数个智能传感器,连接着气候控制计算机。依靠全球领先的智能温室系统,在位于南充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番茄的产量已颠覆了“亩产”概念,要按平方米计算。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的炼钢厂,机器轰鸣的背后,从原材料到钢铁成品各个环节的实时数据和变化都与一个“钢铁大脑”相连。人工智能取代了手工操作,每生产一吨钢,就能节约一公斤以上的钢铁料。

到旅游景区找停车场、公共厕所?这不是问题。四川“智游天府”服务平台于去年9月正式上线,汇集了全省提供文旅服务的单位5119家,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类场所近1.2万个,实现“一码畅游全川”。

三个切片,三个产业,共同指向一种势头:作为引领全球新经济蓬勃兴起的“爆发点”,数字经济正在巴蜀大地上全面开花。传统产业平铺直叙的发展轨迹,正在数字化赋予的强大能量下,走出不一样的曲线。

聚 力

成立于2019年9月的大数据中心,是四川省机构改革最后挂牌的单位,有专家评价,这是机构改革的一道“大菜”。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之手的推动,四川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一种强烈信号:构建网络强省、数字强省,四川将向着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铿锵迈进。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将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等6个省市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布局,赋予我省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开展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创新试验任务。

创新,需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四川优势和特色,省发展改革委部署20项重点任务,列出61项重点任务清单。并推动将试验区建设融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成果库”逐渐丰盈:目前已出台20余项政策文件、初步储备形成18项经验成果。

“2020年,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举办全球5G产业创新峰会、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首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加快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协同中心、国家级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北斗导航数据中心四川分中心等项目建设;国内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投产……过去一年,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可圈可点。

成效体现为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直接贡献增加值2699.8亿元、同比增长9.3%。

今年1月1日,四川以省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为建设高水平数字经济大省强省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

“方案对标国家要求,结合四川实际,提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大部分、13项任务,是下一步全面开展试验区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施工蓝图。”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杨昕说。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共建数字双城经济圈、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6项重点任务形成合力,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成 势

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一箭13星”中,一颗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号”的卫星备受关注,被称为“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

这颗卫星重达70公斤,由电子科技大学、国星宇航等联合研制。这是我国航天领域太赫兹空间通信设备的首次卫星搭载实验,将为满足未来信息传输打开想象空间。

“乘火箭的速度”,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四川“新基建”跑出的加速度相吻合。

2020年,四川实现市市通5G、县县通5G。截止2021年1月底,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3.9万个,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与此同时,云锦天府大数据中心、川西大数据产业园、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等一批超大规模大数据中心建成,初步构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先进数算中心体系,未来将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支撑。

“四川还率先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在前沿领域探索开展未来网络试验验证。”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星宇航公司已成为商业卫星互联网领头羊,成功研制并发射9颗AI卫星。

四川的决策者深知,数字经济要“大”且“强”,科技创新是“制高点”。

目前,四川已有华丰连接器、“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装配车间质量预测与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布局。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领域技术攻关路线图已在绘制之中。成都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推进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应用示范。

夯实“新基建”的“底座”,带来的是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成势。

“世界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全球5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四川生产。”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塑造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打造柔性显示、透明显示等“产品+应用”的产业集群,构建智能手机、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VR/AR等“产品+应用+服务”的产业生态,我省将成为国际一流、国内最大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赋 能

东方电机有着“中华第一跨”之称的重跨车间,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今天走进车间内部,却丝毫感受不到“老态”:8个焊接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进行焊接工作;利用智能VR技术,东方电机的工程师能“进入”千里之外的发电机设备中,身临其境地对机器进行监测、诊断……

去年,东方电机“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这个老牌重装企业交出了一份新成绩单:车间生产效率提高48%,运营成本降低31.9%,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7%,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约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数字化“赋能”的奇迹还发生在家具制造业。一块板材的利用率,从60%大幅提升到98.9%,将近40个百分点的差距,来源于亚度家具的“秘密武器”——APS排产执行系统,这是企业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中的核心一环。

“近年来四川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二,2020年智能制造增速居全国第四。”陈文涛说,四川正逐步进入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特征和重要模式的新阶段。

更多的企业,正在“上云”。仅四川电信遍布全省的“2+5+X”节点,就能容纳超过20万家企业的全部数据,相当于200亿部高清电影。

“最直观的效益,就是企业节省了近40%的年信息化运营费用。”中国电信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马星说。除此之外,车间重点监控、管理生产能耗、打通数据链条,以及“云桌面”“私密云”“云备份”“云名片”“云等保”“云迁移”都能一一实现。

目前,我省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已培育了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数超20万。去年还上线了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白酒节点。

数字化“赋能”的场景,不仅在车间、在厂房,还在广袤的田野上。

作为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宜宾市兴文县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入网率达到100%,2020年网络交易额达13.2亿元。同时该县开展便民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现已经开通了18项便民应用子系统,累计1600余万人参与应用体验,代缴水电气费等便民服务交易达6亿元。

内江隆昌市围绕35万亩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搭建集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互联网+农业生产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云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成效明显,共建设了3.7万个益农信息社,实现‘快递下乡’全覆盖;智慧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数字化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精准管控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宁方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