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泸州观察 陈向前 文/图

“目前,泸州的创新生态环境亟待优化。虽然全市白酒产业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要实现向产业链和技术链高端迈进,还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创新能力。”4月22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项目路演泸州站启动,活动现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指出泸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4个痛点,并“献策”。

除了需要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韩复龄认为,泸州还存在创新服务水平需提升、人才集聚困境需破解等发展困境。“泸州仅有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仅占全省的5.7%,高能级孵化平台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各项数据显示,泸州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集聚能力亟需提升。目前,我们的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偏小,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

谈问题,也要找对策。建设创新型城市,泸州应该如何突出重围?韩复龄给出了4点建议。

首先,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谋划创新发展高地。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以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医药产业等高新产业为重点,发挥泸州开放示范发展优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天、 长、地、酒”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创新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行动,推动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市相结合,打造人才聚集洼地,营造爱才护才环境。通过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统筹实施名医、名师、名家、名匠等工程,按照人才层次给予政府津贴、安家费补贴和住房补贴;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激励、评价、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形成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制度;建设更多博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引进科技部在线专家、国家“三区”人才、本土创新人才等优秀科技人才。

此外,要培育高新龙头企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新产业龙头企业有助于提高地区行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培育高新龙头企业中央是扶植重点。

最后,需要金融系统助力小微企业创新,为转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保险保障。小微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一,而转型升级面临潜在风险,虽然目前商业金融系统对“小微”企业的普惠力度逐渐增大,但在筛选资质时,却存在符合信贷或保险保障的“小微”企业规模并不小。因此,开发性金融资本进入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