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付真卿

始终心系“三农”,真情服务“三农”。充分汇集各方智慧和有效经验做法,全力助推党中央、省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2021年4月22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德昌县委、德昌县人民政府承办,新华网四川频道、四川国智决策咨询中心协办的“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振兴乡村”——第七届四川参事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凉山州德昌县举行。

此次研讨会为期1天半,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实地考察5个环节。研讨会上,各位政府参事、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分享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及有益探索,提出了大量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前瞻性强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专家们认为,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着力健全控辍保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等长效机制;应明确规模性返贫量化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做好“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要抓好产业帮扶衔接,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制度,围绕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探索持续合作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将资金、项目、医疗卫生、就业等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倾斜政策,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和环境。

高质量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

专家们指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尽快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加快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坚持“数字信息化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方向,推进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一批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加速在乡村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渔人码头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专家们建议,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和农村集体土地住房市场交易等办法,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方式,增强地方资金使用灵活性和自主性;加快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多形式发展壮大村新型集体经济,通过采取公开发包、土地入股、规模经营等形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推动城乡要素特别是资金、人才双向流动和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

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专家们表示,要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和布局,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鼓励设计师下乡,设计包装村庄、民宿、农产品、乡村道路与交通等,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电、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鼓励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