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内江观察 刘煜瑞 唐广 摄影报道

4月20日中午,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伴随着下课铃声,内江市第五初级中学的学生陆续走出校门,不少学生径直奔向不远处拥有硕大招牌的一家小吃店——板板桥油炸粑店铺。店主门源熟练地从油锅中捞出热腾腾的油炸粑,让学生们一饱口福。


两元一个,性价比颇高的油炸粑是内江人解馋的必选项之一,其中以板板桥油炸粑最为正宗。经过油炸后,酥脆的金黄的糯米外皮混合着咸香的绿豆馅料软糯的口感,几口下肚,满足感油然而生。

素有“蓉城第一关”之称的椑木镇,是成渝线的古老集镇之一。沱江绕镇而过,一度有着发达的水运。“板板桥”,就是曾经一座木桥的名字,这个老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木桥虽已不在,但从板板桥头诞生的油炸粑,陪伴内江人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入口皮脆馅软、咸甜适宜,油炸粑收获了内江人的喜爱。食物匮乏的年代,油炸粑常常寄托着望眼欲穿的等待。计划经济时期,油炸粑的产量和销量都有限制。板板桥油炸粑第六代传承人魏国常感触颇深:“那时候我们最想的就是过年,因为一到过年,家长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尝尝油炸粑的味道。”

时光兜兜转转,油炸粑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七代,来到了“90”后青年门源手中。谈起学艺的经历,28岁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吃货本性。魏国常是他的姑父。“我小时候就爱吃油炸粑。2010年左右,当时姑爷的儿子不想做这门手艺,姑爷就传手艺给我,我也成为了第七代传承人。”

从顾客下单到拿到一个热气腾腾的油炸粑,最快可能只要几十秒。“很多人都说看我做油炸粑不费力,其实是没有了解里面制作的繁杂。”门源表示,看起来轻松的制作过程,他花了三年才学成,又在店里帮工了三年才正式接管了这家油炸粑店铺。

油炸粑制作,需要将提前浸泡了的糯米捞出装进蒸笼,用纱布保温保水,确保每一层的糯米都能熟透,再将蒸好的糯米趁热捣烂成糍粑。紧接着,绿豆洗净煮熟,放入花椒、食盐等作料,加适量糯米粉捣烂成泥,待其冷却后不断揉搓并捏成丸子备用。最后,将绿豆泥丸子作馅,糍粑作皮,揉搓成碗口大小的圆饼,按压成薄饼后放进油锅。

“最关键的一步就在原料上面,一个是糯米、一个绿豆。绿豆要软硬适中,软了不行硬了也不行。水多了煮出来很软就没有香味,硬了又不经炸,所以要练很多年才能掌握好。”门源介绍。

而正式接管油炸粑店铺后,这位“后浪”店主也给这个特色小吃带来了新气象。由于油炸粑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保存期很短。门源一直在探索保持口感的同时如何延长油炸粑保质期。目前,通过真空包装可以达到20—30天的保质期,并通过无油干煎复原油炸粑的口感。

这还不算终点。“我还想把油炸粑的保质期增加到半年以上,这样油炸粑就能有资格进入商超,进入全国千家万户的零食餐盘上,走向世界。”门源说。

在电商上,门源对本地网红探店打卡都是欢迎的态度,自己还开设了淘宝和抖音的网络销售渠道。如今,板板桥油炸粑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时售卖,每天销售量达2000至3000个,其中电商渠道能卖出500个左右,逢年过节总销售量达上万个。“很多在外地的内江人想念这个味道,之前吃不上油炸粑。现在通过电商,我们可以发快递的方式发出去。”门源介绍。

除了椑木镇的老店,这位思想活跃的店主打破了油炸粑手艺不传外人的规矩,在资中、隆昌、内江城区等地授权开设了四家加盟店。他还亲自设计了包装箱,红色喜庆的涂装,配上他自己的剪影头像作为商标。“内江本地知名的酥糖,像是黄老五、赵老师都是这么设计商标,我也学习他们的做法,争取打出品牌。”门源解释道。

目前,门源正在尝试油炸粑馅料的革新。“传统是咸香的绿豆馅。现在为了适应大家多样的口味需求,我们正在尝试肉馅,目前还有点肥,效果不理想。”门源介绍,肉馅、甜馅的油炸粑正在试制中,预计将在近期和顾客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