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成博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翻开一本好书,就好比在人生的厚土里埋下一粒种子,它可能关于如何追求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关于我们能从历史中学会些什么,关于如何应对新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个体与故乡的离合。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书香天府在这个春天吐露芬芳,全民阅读在这片土地润物无声,4月的天府好书榜也如约而至。

孙宇凡:《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壹卷工作室|四川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从跨学科视野与取径出发,探讨“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的人文社科读本。书中,作者通过解读“北美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的代表作,并与韦伯、吕炳强、赵鼎新等社会学家的权力理论、正当性理论以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展开对话,指出要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同时,作者也分析了成伯清、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代表学者(如克莱门斯)、威廉˙休厄尔的作品,丰富了社会学理论所需的历史质性,进而共同汇聚于事件社会学之中。

李金发:《李金发诗全编》(四川文艺出版社)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备受蔡元培、朱自清、谢冕等名家推崇。这本《李金发诗全编》由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历时近30年汇编,汇集了李金发自20世纪20年代从事创作以来的全部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等,附录收录李金发搜集整理的578节民歌《岭东恋歌》及陈厚诚教授整理撰写的《李金发年谱简编》。同时,编者为本书添加了大量注释,既有外文词汇的鉴别、勘误和翻译,也有流传与发展过程中李金发诗字词变化的考证与校正,堪称中国象征派诗歌研究的“参考书”。

袁凌:《在别处》(天地出版社)

本书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袁凌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美]梅拉妮·米歇尔:《AI 3.0》(湛庐文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不管是否愿意,我们确实正在逐渐与人工智能共生。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但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从问世到演化至今,人工智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当下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该书作者通过多年来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真实状态的记录,向我们揭示了“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以及在未来几十年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期待什么”。

[英]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余华:《文城》(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时隔八年,余华带给我们一个关于漂泊与寻找的故事: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冯至:《杜甫传》(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位杰出的诗人会如何去书写另一位杰出的诗人?冯至的《杜甫传》让我们看见了一种可能性。冯至作为一个现当代诗人,却以史学家的细致和严谨,立体而全面地描绘了诗圣杜甫的一生。这本《杜甫传》绝不是一本堆砌史料、艰深晦涩的学术性著作,冯至以平易朴素的文笔,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中圣人。正文之后的附录,还收录了冯至的三篇关于杜甫诗歌的论述性文章和一篇关于杜甫的短篇小说,以及莫砺锋老师的《杜甫简谱》、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等珍贵史料。

梁鸿:《梁庄十年》(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十年前,梁鸿通过《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成功地向读者们展现了一幅真实的乡村图景,并以此映射出中国近几十年来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农村面临的转型困境。十年后,梁鸿再次将梁庄带回我们的视野,接续前两部的主题,重新审视故土,为读者们构建了一部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本次返乡,梁鸿再一次走访那些当初离开家乡的打工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了故乡,一些人誓死不归,一些人则遭逢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时间飞逝,站在他乡与故乡、梦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少小离家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

郑子宁:《中国话》(后浪|九州出版社)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马雁:《读书与跌宕自喜》(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马雁生前为自己第一本随笔集拟定的名字。在这本书里,马雁重点关注语体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写作技巧、阅读审美经验传达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三方面主题。用三十篇左右的五千字以内的随笔文章,互相支撑、构造出一种丰富的、具有个人审美倾向和知识特征的阅读生活场景,通过作者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结构,与读者分享一种新的阅读视野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