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上映不到2天,国内首部科幻巨片《流浪地球》票房就突破了2亿元。这本是值得成都人骄傲的事——《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就首发于位于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社。

但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成都更多需要的是警醒:从拍摄到宣发,《流浪地球》电影整个产业链上几乎看不到成都企业身影。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成功或标志着全国科幻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对成都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

成都这座以科幻文学知名的“科幻之都”,该如何避免在未来科幻产业发展中“掉队”?

新趋势:

国内科幻产业正从“文学时代”进入到“电影时代”

电影热映同时,国内科幻产业正发生巨大变化。

“《流浪地球》热映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国内科幻产业从‘文学时代’进入到‘电影时代’。”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科幻产业将迎来转型——未来将以影视而非文学,作为发展重点和主要收益点。

这是有历史支撑的。吴岩介绍,以上世纪70年代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诞生为标志,美国就开始了科幻产业转型。影视作品,成为引领带动科幻主题公园、游戏玩具等相关科幻衍生品的关键。

这也是有数据支持的。根据南方科技大学课题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去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其中科幻电影票房占比超过95%(主要为外国科幻电影)。吴岩认为,《流浪地球》成功意味着国产科幻电影未来有更多机会。

新挑战:

当成都还在坚持科幻文学这个“源头”时,省外企业已在新的产业版图上做得风生水起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文学时代”的领军者成都,面对转型时似乎没有“准备好”。

成都这座城市,在全国科幻产业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总部坐落于此;诞生了国内科幻文学类最高奖项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和“银河奖”;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国内几乎所有顶级科幻作家,最早都是通过成都被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的。

杨枫至今还记得,2007年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在蓉举行的盛况。“2天会议,国内外科幻爱好者和从业者来了2万多人。”这位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说,那是成都科幻的高光时刻,也就在这时,成都最早喊响了"科幻之都"的名号

十多年过去,根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如今有超过10家企业从事科幻产业,涉足游戏、影视、纪念品等多个领域,但基本是小微企业。

“一家独大”的还是《科幻世界》,还是坚守最传统的科幻文学领域。

但在新背景下,科幻文学还是科幻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吗?“当然,毕竟是科幻产业重要的内容源头。但这种优势的分量,在不断下降。”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看产值,科幻文学在整个产业中占比很小;看地位,国外由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也占不到20%。随着影视产业发展,大部分科幻电影还将是先有原创剧本,后有小说。

当成都还在坚持科幻文学“源头”时,省外企业已在新的产业版图上做得风生水起。“拿到《三体》电影版权的游族影业,接连要出几部科幻片的天津微像,科幻内容营销做得很好的未来事务管理局……近年迅速崛起的科幻企业中,很少见到成都身影。”该业内人士表示。

怎么办:

拥抱产业转型,改变过去简单“卖IP”模式,参与到后续影视、漫画或游乐园等项目开发

国内知名科幻作家韩松认为,毕竟成都有多年积累的科幻传统和人才、人脉,也有内容生产能力,发展科幻产业还是有基础的。

问题是成都科幻产业该怎么“追赶”?一位业内人士建议,首先要拥抱产业转型,改变过去简单“卖IP”的模式。

“很难想象,迪斯尼如果只画漫画、卖版权会是什么样。”他说成都也握有不少内容版权,但过去更多是坐等别人来买的“一锤子买卖”。未来希望能通过自己建团队或以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后续影视、漫画或游乐园等项目的开发中来。

吴岩建议,从业者和政府部门可先从一些项目入手,推动人才聚集。具体项目根据现有人才情况和产业布局而定,“不一定一上来就是电影大制作,而可以选择一些产业链环节切入,像成都内容生产较强,就可以先从剧本创作、编剧培训这些环节做起。”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有意引导相关产业链环节的引进和聚集。

“之前举办了一次活动才知道,成都还有那么多创业公司在从事科幻产业。”杨枫介绍,这些公司涉足出版、影视、游戏、动漫、周边产品开发等领域,发展很快。她建议政府部门对市里科幻产业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