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付诗晨 乐山观察 汪菲

10万亩竹海、近两万元一斤的富硒紫茶、魔芋产业链、山间民宿、网红美食……5月1日,升级版的沐川竹海将正式开门迎客。立“竹”发展,沐川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综合效益指数排名靠前。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沐川保持生态发展定力,筑牢绿色产业家底,走出了一条美好乡村生活新路子。

4月15日,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联合沐川县融媒体中心,将推出“来沐川 我‘氧’你”媒体直播专场,用镜头记录沐川乡村美好新生活。

生态发展

绿色打底家业旺

沿路扑面而来的绿,是走进沐川的标志。77.34%的森林覆盖率,昭示这片土地的盎然生机。

在离县城20公里永福镇境内,有一处10多万亩慈竹造就的沐川竹海。5月1日,全新升级的沐川竹海将正式对外开放。

桃园山居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生长着中国特有的慈竹及夹杂楠竹、人面竹、花竹等竹类30余种,生长桫椤、观音莲座蕨、贞楠树、相思树、银杏树等珍贵植物。

也因其超高的植被覆盖率,景区内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5690个/立方厘米。其中,箫洞飞虹景点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更是达到35000个/立方厘米,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的沐川竹海,正以“康养旅游胜地”的名片进入大众的视野。

沐川城市

追溯历史——景区地处南丝之路重要干线的沐源川道,沿途遗存三国时诸葛亮南征第一要塞“三言寨”,南宋时期军事要冲“北岩寨”,人文景观丰富。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风,与古寨子、古商道、古寺庙融为一炉的竹海康养旅游发展,成为沐川实践地证明:生态屏障就是绿色家底,不搞大开发,生态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和“熊掌”能够兼得。

产业支撑

“绿色银行”生生不息

面向成渝大市场,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沐川有了新目标:结合县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努力叫响“乌蒙硒都”品牌,奋力打造“中国紫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

“近年来的紫茶产品主要用于科研,销售甚少,今年干茶出售有100来斤。”沐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

仁厚村一枝春茶叶园区

可别小看这100来斤。好山好水育好茶,这是来自竹林深处的茶种,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四川省农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几年的合作试验,研究和探索出既能保证花青素含量又兼顾颜色的茶名为“紫茶”,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0倍,目前市场售价在一万八千元左右一斤。

创新的不止是茶,还有魔芋。实验室—自主技术装备—基地种植—精深加工—消费终端,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农、工、贸”产业链条一气呵成。

箫洞飞虹  丁华/摄

企业肩挑两头:一头是市场,数十种魔芋制品远销 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头是原料,去年拿出4000万元保底收购贫困地区的有机绿色产品。通过“公司﹢种植大户+贫困户”方式,带动农户年增收1.54亿元。支持设立魔芋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1项,高端魔芋制品产能提高30%以上。“十四五”期间,沐川要打造国家级魔芋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不独森态源,金惠晨达、永丰浆纸、一枝春茶业等老牌龙头企业的生态产业之路也是渐行渐宽。从原来单纯的农作物生产,搭载市场主体的接入,一脚踏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乃至文旅领域,一产接二连三,生态、产业、脱贫增收多方共赢。

有能感知的幸福,也有看得见的变化。沐川将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闯出农业转型、农村繁荣、农民致富的新路径,走出一条产村相融的发展路子,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仁沐新高速加快推进,通了高速的沐川,将持续生态脱贫、绿色崛起的实践与探索,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