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羌族“口弦”是羌族群众发明的一种民间乐器,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流传。用当地的高山箭竹制成,音色独特。

羌族口弦长10余厘米,形如笙管中之簧片,两头各凿一小孔,以麻绳系之,后孔连接主管用以保护口弦。根据牵动力度大小和口腔形状、气息大小和唇舌位置的改变,构成音阶和旋律。口弦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演奏难度大,方法和技巧非常难掌握。

相传在数千年前,一位叫羌族小伙子喜欢上了一位羌族姑娘。小伙子用几个竹片做成一个简单的乐器送给姑娘,姑娘试奏后,音色清雅,心里特别高兴。但小伙子的长辈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他虽不乐意却不敢说出来。小伙子成亲的当天,姑娘伤心地爬到山上,一边演奏口弦,跳下山崖以死殉情。

这个爱情故事由此流传下来。很多羌族男青年都会将口弦作为恋爱的信物,这就是最初的羌族口弦。后来,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演奏技巧,这一乐器也开始流传下来。但因为单调的文化环境,曾经作为爱情信物的口弦,逐渐成为田间劳作间隙、节日庆典时的消闲乐器。

2011年,口弦音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