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曹爽

“省政府报告站位高,谋划深,内容丰,举措实,让人倍感振奋。”1月15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遂宁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农业部门的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局高级经济师杨茂君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表示完全赞同。

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局高级经济师杨茂君

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力度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杨茂君认为,农业周期长、见效慢,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财政的投入引导,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目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散在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指向性、精准性、集成性,农业政策有而不聚、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多头管理、监管缺位,整体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等问题,“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现象较为普遍。

杨茂君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力度,把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大专项+任务清单”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采取集中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向主导产业“两集中”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推动形成主导产业的引导作用,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他建议,在此次机构改革中,要科学界定、统筹整合部门职能,着力提升农业管理效能。

针对目前四川省农业大而不强、品种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的情况,杨茂君建议,要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多样性和自然条件立体性的特点,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战略,每个县区突出规划发展1到2个主导产业,体现错位发展,彰显个性特征,避免同质竞争,通过集中打造、长抓不懈,逐步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夯实组织生态群众基础 落实乡村振兴大战略

“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杨茂君告诉记者,目前,农村缺乏带头致富能人,村级领导班子素质普遍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有限。建议从更广视角、更大范围组织动员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农村致富能人当村官,选好配强“领头雁”,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夯实组织基础,让农村有人办事。

振兴乡村、聚拢人气,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必要的硬件要求。目前,城乡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差较大,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活品质。

杨茂君建议,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同时, 探索农民筹资酬劳、PPP市场化运作等模式,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村庄清洁行动等工作,并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着力解决房前屋后庭院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

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杨茂君认为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达成。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和农民自我教育作用,采取群众认可的约束性措施,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树立农村文明新风,运用市场办法,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