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梦琳 摄影 吴传明

12月10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在省图书馆开讲。继11月“杜甫月”之后,这是12月“苏东坡月”的首场讲座。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阿来以“东坡在黄州”为题,深入解读这位“千古文人”和他的精神力量。

在阿来看来,苏东坡不仅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的刚正不阿、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穿越千年,依然是中华精神的重要瑰宝。“同时,今天我们不只应该了解苏东坡,更应该从文化品格、精神担当这样的层面,更广阔的角度来问一问,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了这样的苏东坡,或许会对我们今天有更深的启发意义。”阿来说。


少年成名的天纵之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从眉山走出的苏家三父子,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尤其是苏东坡,更是成为近年来中外皆知的一代大家。他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万丈,“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还有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尽得风流,成就了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高峰。

阿来从苏轼的成长经历开始娓娓道来。

公元1056年,仅仅只有二十岁出头的苏轼和弟弟,跟随父亲一起离家赴京城汴梁,参加科举考试。因一篇文章,获得当时身兼政坛领袖和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大加赞赏,名动京师。“欧阳修不仅在多个场合公开高度表扬苏东坡,甚至当时的皇帝也欣喜地说,为下一代皇帝寻觅到了堪以担任宰相的栋梁之材。”阿来说。

“那个时候科举考试,不是考我们今天看到的苏东坡留下的那些诗词,而是考治国理念,为强国富民献计献策,并不仅仅是有文采那么简单。”阿来认为,纵观苏轼的一生,也并不仅仅是在文学和艺术上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包括治理西湖筑成苏堤,为官之时的种种爱民和创新的举措,甚至在美食上的成就,不放弃俗世生活中的小乐趣,都足见其“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不因外界而改变看待世界的态度

阿来说,苏轼在很年轻的时候,其才华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写的诗词和文章被人竞相传抄,按说他的人生,完全可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但是,纵观苏轼的一生,却是一个比较悲剧的经历。这正是因为他坚守自我、刚正不阿,从少年得意到遭遇“悬崖式”降级,一生多次被流放,直到当时最遥远最偏僻的儋州,最后客死他乡。阿来说,讲座的题目之所以叫“东坡在黄州”,那是苏东坡第一次遭遇到人生很大的挫折,被贬至黄州,甚至需要自己扛起锄头开荒,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也正是因那块地名为东坡,苏轼也给自己取名为“东坡居士”,让“东坡”这一词名扬天下。

“苏轼小时候,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富家公子,少年又成名,甚至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阿来说,可以想象一下,被贬至黄州是一种多么大的人生挫折。但就是在那样的际遇下,苏东坡绽放出了他的文学成就中最灿烂的光华,写下了《寒食帖》《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和旷世之作,其中显露出的乐观和豁达,成为他影响后世的最重要的精神标签之一。

“不论古代还是今天,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我们的命运总是有一些高低起伏。”阿来说,苏轼位高权重过,名扬天下过,少年得意过,但是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在高低起伏中,都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

问一问苏东坡如何诞生的

“我们今天再来看苏东坡,除了了解他身上的耀眼光辉,其实也更应该深入探讨一下,伟大的苏东坡,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文化,造就出这样一个惊世奇才。”阿来说,仔细看一下,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包括苏门三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基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苏轼的诞生,其实也离不开那个文化和艺术都达到高峰的时代。

“另一方面,从地域来看,苏轼身上的乐观和豁达,也与他的出生地、他的故乡——四川有着必然的关联。”阿来说,古代四川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天府之国,区域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也让这里诞生了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大批历史名人。“放到今天,我们除了要以有苏东坡这样的旷世人才的老乡为骄傲,也应该深究一下,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