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四川日报》2021年3月24日 08版

原文如下↓



“好耍不过河门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攀枝花“三线建设”者熟悉的口头禅。那时的西区河门口为何好耍?

工业企业众多。河门口是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有502电厂、电力修配厂、石灰石矿、渡口水泥厂、电杆厂、河门口化工厂等一大批为攀钢建设配套的工业企业。

林涛 摄

商贸服务业类型丰富。作为丽江、宁蒗、中甸往来物资中转站,大量生产人员、旅客、运输人员云集于此。1973年,除了9家粮店、面粉厂、商店等国有商业企业外,还有厂矿集体商业单位10家;1974年,各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立了经营饮食、茶馆、修鞋业的集体商业企业4家;1979年,街办和机关有关部门又兴办了一批商店、旅社、饮食店等集体商业企业。

物资供应充足。西区近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1977年至1980年,西区粮食、蔬菜、水果年产量丰富。近郊农业的发展,外地小商贩的涌入,极大地活跃了河门口的自由贸易。

文化生活丰富。1978年8月,河门口公园建成,拥有辖区唯一的游泳池、动物园,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彼时,到河门口,有得买、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繁荣程度大幅领先于其他地区,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好耍不过河门口”也就顺理成章了。

林涛 摄

如今,每年的3月至5月,是攀枝花三角梅的盛花期。作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梅主题公园,河门口公园种植的三角梅有150多亩、3万余株、86个品种,分为红色系、白色系、双色系、重瓣系、塔式系、多色系等9大系列,营造出“激情燃烧”“野蛮生长”“紫色梦想”“鸳鸯飞舞”“古桩园”等景点。河门口依然是攀枝花人的网红打卡地。

李思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