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攀枝花基地各路建设者们在大搞“干打垒”建设。

川报观察记者 王代强

“干打垒”——指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也指应用干打垒方法筑墙所盖的房。上世纪六十年代,攀枝花两矿(铁矿、煤矿)、两厂(电厂、水泥厂)及施工基地开始施工,攀枝花建设指挥部认真总结了建设“干打垒”的经验教训,决定发扬延安精神,走大庆道路,全面贯彻“干打垒”精神。

指挥部还提出:最近2至3年内不安排施工队伍搞民用建筑,集中力量先搞生产建设。施工队伍进场,首先自己动手搞“干打垒”基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有生活福利设施,原则上一律采用“干打垒”,不要搞高楼大厦。

指挥部同时明确,不仅民用建筑要用“干打垒”,施工基地和工业建筑也要贯彻“干打垒”精神。厂房土建设计,能露天的不用棚,能用棚的不用房,能用“干打垒”的不用砖木结构,能用砖木结构的不用混泥土结构,能用混泥土结构的不用钢结构,能用小吊车轻型厂房的决不用大吊车重型厂房。“干打垒”建筑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有石用石、有草用草、有竹用竹,避免远距离运输。“干打垒”工程必须认真执行“好字当头、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的方针,达到“三高一低”的要求。

据统计,从1965年3月至1966年7月期间,当地盖起了16万多平方米的“干打垒”和“干打垒式”工棚,不仅解决了上万职工的住房问题,使各路建设队伍进得来,站得住,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干打垒”建筑既是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更是攀枝花建设的重要见证。

(图据攀枝花市档案信息网)